玄武门之变真正策划者尉迟恭:力劝李世民( 二 )


秦琼的功劳太大了,可以说是大唐第一开国元勋,李渊的话最能够说明问题:“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 。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皇帝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真可谓是得秦琼者得天下 。因此小说家对他浓墨重彩,把所有优点都加在他身上,也就不足为怪 。
尉迟恭——“玄武门之变”真正策划者、实施者
尉迟恭,字敬德,先追随刘武周,后归顺大唐(与演义一样) 。由于其他人叛变,尉迟恭也一度备受怀疑,但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尉迟敬德誓死效忠李世民 。
在《隋唐演义》中,尉迟恭洛阳城外单鞭夺槊是非常著名的一段 。李世民观察敌情被单雄信包围,尉迟恭大战单雄信(单雄信手使金钉枣阳槊),单鞭夺槊,这可是真事 。李世民洛阳城外被王世充包围,尉迟恭刺单雄信于马下 。而且尉迟恭特别善于夺槊,“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抢了人家的槊刺人家,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齐王李元吉不信,与尉迟恭比试,“俄顷三夺其槊”,这个演义里也有 。
尉迟恭的经历与演义颇似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收买尉迟恭不成,诬陷下狱,被李世民救出 。如果说秦琼、程咬金只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那尉迟恭就是真正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在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力劝李世民下决心政变;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射死李元吉 。贞观元年,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去世,年七十四,陪葬于昭陵 。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在演义中,尉迟恭也是个大老粗,与程咬金是好朋友 。但从玄武门之变前夜的谋划来看,尉迟恭绝对智勇双全 。可能是演义中需要这种性格,也可能是正史中晚年的他颇看不起文官,行为失当,因此为小说家埋下了伏笔 。
徐懋公——用智慧打仗的统帅
【玄武门之变真正策划者尉迟恭:力劝李世民】《隋唐演义》中,徐懋公是瓦岗寨的军师,足智多谋,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 。正史中,徐懋公名世勣,后赐姓李,再后为避李世民的讳,单名勣 。
徐懋公先投靠李密,后投靠大唐,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平定各路反王 。在隋唐英雄里,他应该是活得最长的 。除平定天下的战争外,他还北击突厥,东征辽东,一辈子都在为大唐拓土开疆 。
李世民十分信任徐懋公,徐懋公生病,李世民听说需要“龙须”入药,就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其和药 。
我觉得徐懋公最大的影响,还是在武则天的册立上 。李世民临死前,贬谪徐懋公 。他对太子李治说:“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 。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这是一个很著名的用人的例子 。李治即位后(唐高宗),重用徐懋公,徐懋公自然效忠李治 。
李治时代的徐懋公早已退休 。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 。李治招徐懋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商议,徐懋公称疾不至 。李治密访徐懋公,询问他的态度 。徐懋公只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 。”(《新唐书·李勣传》)这句话看似没有表态,实际上却是支持李治的选择 。这时大唐开国元老只剩下硕果仅存的几个老人,而徐懋公无疑是名望最大的,他这句话的结果是“帝意遂定,而王后废” 。(《新唐书·李勣传》)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徐懋公去世,年八十六 。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陪葬昭陵 。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从正史上看,徐懋公参加的战役虽多,但确实没有冲锋陷阵的记录,可知他是一个用智慧打仗的统帅,所以小说家把他塑造成为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