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院|“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草原母亲的半个世纪真情付出( 二 )


60余年来,温柔而坚定的“草原母亲”扛住了生命的重量,编织出三千孩子的温暖港湾,书写着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
“越是了解,越想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1953年出生的萨仁托娅是原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同时也是“草原母亲”故事最早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她的作品——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和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的孩子》就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名作家,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就曾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萨仁托娅告诉采访人员,彼时,在草原上行走的父亲就将“上海孤儿”到草原的故事讲给她听,“他和我说,如果感兴趣的话未来可以自己去了解。”
随着萨仁托娅的长大,她的朋友圈中也不乏来自“南方的孩子”。1998年,萨仁托娅开始走访牧区,将一个个“草原母亲”的故事记录下来。
“在我们游牧文化中,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牧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萨仁托娅解释说,在牧民心中没有“孤儿”一词,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词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他们更愿意用‘孩子’来称呼,这是牧民们对孩子们的爱。”
【 保育院|“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草原母亲的半个世纪真情付出】萨仁托娅在采访中曾问一位老“额吉”,她的孩子是不是“上海孤儿”,但老“额吉”却告诉她,这是“国家的孩子”。
“她告诉我‘这是党和政府相信我们,才交给我们抚养的孩子’,字里行间除了对孩子的疼爱外,还蕴含着一份责任。”萨仁托娅直言,她采访过很多“草原母亲”,但她们像是“串通”好了一样,称呼这些孩子为“国家的孩子”,不问过往,只言当下。
萨仁托娅也曾问过一位“额吉”,你那么爱这些孩子们,如果他们的亲生父母或者是亲戚来找孩子了怎么办?
“那可太好啦,也许他们就能回城,也许他们有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有那么多人爱他们。我们还能活多久,我们走了以后,他们还有亲人。”萨仁托娅一直记得这位“草原母亲”的回答,“她们是如此的单纯,完全从孩子的角度考虑。”
在萨仁托娅的笔下,关于“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被她们感动,也为她们骄傲。”
毫无疑问,“草原母亲”的故事是民族团结互助的生动见证,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位位“额吉”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人间佳话。在9月22日在杭州举办的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上,“草原母亲”被授予2021慈孝人物/团体。
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由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浙江海外联谊会、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和浙江民盟企业家联谊会承办,并得到了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和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