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古代窗户一捅就破,那人们是如何保护隐私的?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二 )


文章插图

窗户纸的演变史
在古汉语中,“窗”又叫做卤,指的是开设在房屋或车窗上的孔洞,主要作用是疏通空气。而在墙壁上开凿的窗又被称为“牖”,并逐渐演变成用于采光、观望的建筑配件。尽管古人不用玻璃制窗,但他们也发现了不少适合制窗的材料。
远古时期,人们砍伐树干作为房屋的支撑,将树叶覆盖在顶部作为屋顶,再用韧性强的树枝缠绕整个房屋作为防护壁。此时的人类分不清“门”与“窗”的概念,但已有在房屋内开凿小洞通风的意识。先秦时期,王公贵族会利用丝织品或麻纺织物制作窗子。
而平民百姓家一般就设有一个窗框,风雨来临之时便用木板挡在窗口。现存西周青铜器上还绘有当时窗户的样式,即十字棂隔窗。到了唐朝,建筑门窗有了显著的发展。平民百姓家常用的是清一色的直棂窗,或挂布帘遮掩,或用纸将窗子糊成半透明状。



琉璃|古代窗户一捅就破,那人们是如何保护隐私的?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现存的唐代山西五台山的大殿两侧便设有直棂窗,且窗内裱有冥纸,具有保温的功效。宋朝时期出现了花式窗,丰富多样的花纹结构的出现标志着门窗建筑逐渐走向成熟。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建筑门窗的发展进入巅峰。
尤其是清朝,官式建筑内便设有槛窗、横披窗、支摘窗、墙窗等多种样式。康熙年间,皇宫内仍用纸来糊窗,此时的玻璃还被用于画画。乾隆年间,广州设立了玻璃工厂,为宫廷提供源源不断的玻璃。而宫内地的部分建筑也开始使用玻璃制窗。
窗户为何不易被捅破
在纸还未被用于糊窗的时期,古人会利用绢来糊窗。“绢”由生丝纺织而成,质地轻薄,柔韧性好,将其封在窗户上,虽然透光性大打折扣,但通风良好。再加上绢不容易破损,糊在窗户上可以使用很久,不用时常更换,更杜绝了用手就能捅破的可能。



琉璃|古代窗户一捅就破,那人们是如何保护隐私的?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即便用火折或是香火捅洞也不实际,因为绢点燃的烧焦味足够引人注意。倘若用刀割,绢被割时也会发出些许声音,引起屋内人的警惕。因此,用绢糊窗可以有效保障屋主的隐私性。
此外,藤纸也是糊窗的重要材料。藤纸并非普通用于写字作画的纸,而是由藤皮制成、经过特殊加工后的纸,韧性与粗糙程度都大于普通纸。古人在用藤纸糊窗后,还会在其表面刷上一层桐油,目的是达到疏水、强化纸张的效果,即便有人沾水捅窗,也不容易被捅破。
结语:
综上,古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制窗、糊窗,可见老祖宗的智慧博大精深。其实,即便古人不用坚韧的材料糊窗,也极少会出现偷窥的现象。《论语·颜渊》里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琉璃|古代窗户一捅就破,那人们是如何保护隐私的?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凡是不符合礼制的事便不能去做。我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尤其讲究礼仪,不论是行走、见面、饮食都蕴含着诸多礼节。因此,大部分古人都能克己复礼,不会去做“偷窥”这种不合礼节又有损颜面的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