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十分看重“风水”,特别是经历了汉、唐两朝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深受风水的影响。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所以,无论是皇帝居住的宫殿、下葬的陵园,还是官府、寺庙和民宅选址,人们都会首先考虑当地的风水问题。





墓地|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文章插图

起初,人们只在挑选墓地的时候使用风水理论,这个理论的大概思想是:如果,墓地里充满了“生气”,那么,将可以给已故之的带来好运,使他早日升天。但这些“生气”具有流动性,当遇到风的时候,它们会被吹得四处流动;当遇到水的时候,它们会被困在原地,无法移动。
因此,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挑选墓地之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无风有水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以凝聚“生气”,达到祈求好运的目的。后来,人们将风水的使用范围扩大,即:房屋、府邸和宫殿都使用风水论。为了便于使用与区分,人们就将风水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明十三陵的风水略差,选址不好,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墓地|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文章插图

那么,明十三陵的风水到底如何呢?它是不是真的就导致了明朝的运势衰微呢?今天,我们将从“风水”的角度来为大家讲解下这一传言。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内的天寿山里,它埋葬着明朝的大部分皇帝,一共有十三座皇帝墓、七座嫔妃墓和一座太监墓,规模十分宏大。明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为自己寻找一块墓地。为了寻得一块逞心如意的墓地,明成祖找来一位江西道士廖均卿。于是,这位道士开始四处为其寻找宝地。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廖均卿此人。
廖均卿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传人,杨筠松,俗名杨救贫,唐代窦州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根据《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的记载,道士廖均卿是以风水理论中的“阴宅风水术”为指导,为帝陵进行卜选的。所谓的卜选,就是指墓地四面环山,左右及前方有水环绕,且山水不断变化。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陵墓后的山脉、棺椁放置的地方、河流的走向等景物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吉祥如意的目的。
不久之后,这位道士在昌平境内找到了一块适宜的墓地。





墓地|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文章插图

当时,这块墓地的所在地叫“黄土山”,这座山的东侧、西侧和北侧分别围绕着许多山脉,延绵不断,而其南侧则向外敞开,远远看去,气势十分磅礴。
此外,山上的泉水会流到陵墓前的河道中,然后,再向东南方向流去,正好可以阻挡陵墓内“生气”的流动。进入陵墓后,可以看到神道两旁分布着两座小山丘,左边的名为“龙山”,右边的名为“虎山”,与中国古代所推崇的“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格局十分相似。
如果,要从风水学的角度上来解释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形容:
“陵墓南侧大开,遥见北京平原,北侧高山屹立,东西两侧各有‘护砂’。山势蜿蜒,‘龙脉’盛行。陵墓内部旷阔平坦,草木茂盛,富有生机与气息。因此,这块地是上好的帝陵。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