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春帆楼里悲剧:日本人的停战条件吓人( 二 )


4月10日下午,受伤后的李鸿章回到了春帆楼的谈判桌前 。他刚刚坐下,伊藤博文就说:“中堂只能回答允或不允两句话 。”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说:“日本在广岛有60艘军舰,兵粮齐备,只要过了停战期限,中国还不签字,日本军舰将乘载增派大军立即前往战地,北京的安危不堪设想 。”李鸿章表示清廷不能割让台湾,伊藤博文立刻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日本立即出兵台湾 。”
李鸿章:“再减2000万 。”伊藤博文:“一两不可少 。”李鸿章:“是否能割台一半?”伊藤博文:“断不能 。”李鸿章:“赔款割地,双管齐下,如此口紧手辣,吾将来必记之!”伊藤博文:“如不在停战期限议定,将索赔更多,此乃大日本举国之意!”李鸿章:“交割台湾头绪复杂,能否在交割的时间上缓期?台湾既然已是口中之物,又何必那么着急!”伊藤博文:“尚未下咽,饥甚!”李鸿章:“难道两万万两仍不足疗饥?”
史书记载:“鸿章辩久,伊藤愈坚,且限四日复 。鸿章电奏,得旨允可,乃互签约 。”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草约正式签字 。要点是:中国割让辽东之安东、海城和营口以南地区以及台湾、澎湖;赔款两亿两白银;对日开放通商口岸和通商时日本人的种种特权等 。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大清国“举国哗然” 。不要说把中国的国土割让给洋人是奇耻大辱,光一笔银两账就让国人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当时清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为8890万两白银,而给日本人的赔款是这个数字的近三倍,且三年内必须全部还清!于是,正在北京赶考的广东举人康有为拍案而起:“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民众,而可有此约哉!”4月22日,以康有为为首的举人们上街了,他们不愿看到国家“闻声俯伏,甘听所噬”,他们要向朝廷递交一封请愿书,实际上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信——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的开始 。
而在台湾,民众得知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消息后,“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于是,当日军上岛“接受”台湾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不可理解”的抵抗:战斗的一方是正规部队,另一方是一群将辫子缠在额头上的义军 。台湾民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要“以示不甘为敌国之顺民” 。他们张贴出布告,为自己近乎“自杀”的行为向大清朝廷、日本军队和全世界作出声明,其措辞之凄凉令人不忍卒读:此非台民无理倔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变 。台民欲尽弃田里,则内渡后无家可归;欲隐忍偷生,实无颜以对天下 。因此椎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 。
从日军在台湾岛北部登陆,一直到台南陷落,台湾义军的抵抗持续了半年之久 。日本人以为签下《马关条约》他们就可以占领台湾,他们没想到的是台湾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庄都需要用日本士兵的生命来换取 。日军在占领台湾全岛的战斗中一共损失3.2万人,占日军侵占部队总人数的一半 。
而此时,带着《马关条约》文稿和脸上的绷带回到国内的李鸿章发现,不但朝廷中没人理他了,他还成了举国上下的“公敌” 。朝廷骂他办事不力,同僚说他丧权辱国,民间传言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会写文章的人更是铺天盖地地指责他没有脊梁骨 。惩办李鸿章的奏折堆满了慈禧和光绪的案头,李鸿章从“坐镇北洋,遥执朝廷”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住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中不敢出门,每每“中夜以思,愧悚交集”,只有亲笔上奏光绪皇帝:“臣昏耋,实无能为力 。泽盼皇上振力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