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谢晦的轶事评价是什么样的他的家庭成员及作品有哪些( 二 )


苏辙:宋武帝之亡也,托国于徐羡之、傅亮、谢晦 。少帝失德,三人议将废之,而其弟义真,亦以轻动不任社稷,乃先废义真,而后废帝,兄弟皆不得其死,乃迎立文帝 。文帝既立,三人疑惧,羡之、亮内秉朝政,晦出据上流,为自安之计,自谓废狂乱以安社稷,不以贼遗君父,无负于国矣 。然文帝藩国旧人王华、孔宁子、王昙首,皆陵上好进之人也,恶羡之、亮据其迳路,每以弑逆之祸激怒文帝 。帝遂决意诛之 。……太史公有言:为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 。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宋之君臣,诚略通《春秋》,则文帝必无惠公之祸,徐、傅、谢三人必不受里克之诛 。悲夫!
叶适:谢晦自知不反,而犹举兵犯阙,为徐傅陈寃,未审克捷之后又将何讨 。其愚如此,杀二王盖不足道也 。然以沈约所论,则当时亦无以三人为非者,岂托孤寄命之地,古人遂无复令终欤 。
王若虚:傅亮、谢晦、徐羡之皆晋室之臣,而阴附刘裕,以成篡代罪,固不容诛矣 。及其受裕顾托,曾未期年,而弑营阳、戕义真,略无忌惮之意,既已遣人迎文帝,则又分据要地以为后图 。此乱臣贼子之尤者,文帝诛之,盖千古之所快 。
王应麟:徐羡之、傅亮、谢晦之死,犹晋之里克、卫之宁喜也,文帝不失为叔孙昭子 。
孙绪:谢晦方弑二君,而欲自处以佐命元勋,李密僭窃狂妄,既败降唐,望以台司见处,可谓不自量矣然 。
黄淳耀:人各有能,有不能,以张子房之智略,而但为高帝画策臣,未尝特将 。谢晦尝从刘裕征讨,指麾处分,曲尽其宜 。及宋文帝将讨晦,檀道济曰:‘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闗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 。然未尝孤军决战,戎事恐非其所长 。’未几,道济遂禽晦 。向使子房特将,岂必能成淮阴之功;而谢晦但为谋臣,岂反出道济之下哉 。
王夫之:① 傅亮、徐羡之、谢晦,皆轻躁而无定情者也 。② 是举也,羡之以位而为之首,而谋之夙、行之坚、挟险恶以干大恶者,实谢晦也 。③ 华歆、贾充、刘穆之、谢晦、沈约、褚渊、崔季舒,胥贪人也,扶人为乱贼,居篡弑之功,而身受佐命之赏,弗足责也 。
赵翼:当徐羡之、傅亮、谢晦受武帝顾命,立少帝义符,而义符失德,羡之等谋欲废立 。而庐陵王义真以次当立,又轻动多过,不任四海 。乃先奏废义真,然后废帝,而迎文帝入嗣 。其于谋国非不忠也 。文帝即位之次年,羡之等即上表归政,则亦非真欲久于其权,而别有异图者 。其曰“徐、傅执权于内,檀、谢分镇于外,可以日久不败 。”此亦王华、王昙首等之诬词,而未必晦等之始念也 。只以华、昙首等系文帝从龙之臣,急于柄用,而徐、傅、谢等受遗先帝,久任事权,不除去之,无由代其处 。是以百方媒孽,劝帝以次翦除,然后已可得志 。观于王华传谓“华见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帝 。”此可知三人之死,不死于文帝,而死于华及昙首等明矣!
李慈铭:谢晦上太祖两表,激烈简至,其词甚直,足以推见当日情事实由王华兄弟构陷,晦与徐傅本心可原 。
蔡东藩:① 徐羡之、傅亮、谢晦,越次迎立义隆,意亦欲乞怜新主,借佐命之功,固一时之宠,不谓求荣而招辱,希功而得罪,义隆嗣立,才及二年,而三子皆为义隆所杀 。三子固有可诛之罪,但诛之者乃为一力助成之新天子,是不特为三子所未及料,即他人亦不料其若此也 。人有千算,天教一算,观于营阳、庐陵之遭害,及徐、傅、谢三子之被诛,是正天之巧于报复欤! ② 谢晦举兵,上表自讼,看似振振有词,曾亦思废立何事,弑逆何罪,躬冒大不韪之名,尚得虚词解免乎?夫贤如霍光,犹难免芒刺之忧,卒至身后族灭 。谢晦何人,乃思免责 。叛军一举,便即四溃,晦叛君,晦众即叛晦,势有必至,无足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