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


老人|“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
文章插图

“爷爷奶奶一堂课”师生互动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杭州9月21日电(采访人员 范宇斌)“老人给孩子上一堂乡土文化课,让孩子从老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根。”近日,“爷爷奶奶一堂课”公益组织发起人贺永强接受中新网采访人员专访时说,发起“爷爷奶奶一堂课”就是要让孩子受教育,老人有尊重,文化有传承。

老人|“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
文章插图
“爷爷奶奶一堂课”老人讲述往事 受访者供图慈孝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公布“2021年度慈孝人物/团体”,“爷爷奶奶一堂课”公益组织入选。

老人|“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
文章插图
【 老人|“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爷爷奶奶一堂课”老人展示作品 受访者供图“爷爷奶奶一堂课”从2015年10月发起至今,创造性地邀请老人给孩子教授本地民间文化,让孩子了解家乡,从而产生情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7年间,“爷爷奶奶一堂课”走进全国27个省(市、区)的350多个学校和社区,授课老人超过5000人,服务儿童约40万人次。

老人|“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
文章插图
“爷爷奶奶一堂课”师生互动 受访者供图出生于安徽阜阳的贺永强,似乎对乡土文化有着别样的情怀。他告诉采访人员,发起“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初衷和自身经历有一定关系,但核心还是源于社会需求。
贺永强在做资助困难学生工作时发现,仅仅是资金和物质的资助,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事实上,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对脚下的土地没有情感,进而失去敬畏心导致的。”他希望通过本地文化的教育传承,以老人和小孩为纽带,让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环境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在关系里孕育爱,产生守护和建设家乡的热情。
时间回到7年前,贺永强发起“爷爷奶奶一堂课”之时,也伴随着一些质疑的目光。“在传统慈善理念上,扶危济困、救灾治病仍然是主流,而文化传承保育和人的发展的慈善项目会让人觉得紧迫性不足,价值呈现感较弱。”贺永强表示,这对如何提炼与表达“爷爷奶奶一堂课”的价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爷爷奶奶一堂课’在早期的定位是服务农村儿童,伴随城市化浪潮,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以自己的家乡为荣。”贺永强谈道,“随着项目的发展,我们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民间文化之间或许有所差异,但不是一种绝对差距。”
为此,“爷爷奶奶一堂课”设计了“我的童年”“族村历史”“自然和物产”“社区历史”“传统生产工具”“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食物”等10堂标准指引课程,并着重加入了地方非遗课程,如在江苏无锡学二胡、四川成都学蜀绣、浙江德清学布艺、河南郑州学泥塑等课程。
在浙江德清开课的一堂主题为“‘布‘承往昔岁月·‘艺’说文化课堂”的非遗布艺课中,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唐小英示范指导下,有模有样地穿针引线。“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布,在我手中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这种感觉特别神奇,这堂课让我亲身感受了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一名小孩体验后说。
7年间,“爷爷奶奶一堂课”从无到有,全国各地公益组织志愿者、成千上万的爱心捐赠者、数千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因价值认同走到了一起。
“对于‘爷爷奶奶一堂课’点点滴滴的成绩,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支持者、帮助者的面孔,我个人和工作团队只是众多心意和心力的‘搬运工’。”贺永强举例谈道,山东泰安的一位老人许胜勤,她从高级讲师退休,成为“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志愿者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