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世界第一:世界第一支专业消防队出现在宋朝( 二 )


那么其他城市是不是也设立了专职的公共消防机构呢?当然 。根据文献记载透露出来的信息,建康、会稽、泉州、静江等州府,均设有专业的潜火队、潜火衙兵 。如《宋会要辑稿》载,南宋隆兴年间,建康府修建了一千间官屋,拨给各个部门办公使用,其中就有“潜火官兵”的办公室 。到南宋后期,基本上所有州县城市及重要市镇都应该设置了专职的防火机构 。
完备的消防制度
宋朝的消防队都配备了在当时来说堪称最先进的消防装备,这些消防器材全部由财政拨款购置、保养 。当然,更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宋朝的消防作业,发展至南宋后期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制度 。
——望火楼瞭望兵一旦发现火警,立即敲锣拉响警报,白天以旗为号,晚上以灯为号,指明失火方位 。在临安城,宋政府将城市划成几个防火警报区,并进行编码,如朝天门内的区域代码是三,朝天门外的区域代码是二,城外的区域代码是一,消防警报拉响后,消防官兵根据望火楼挂出的旗帜(或灯笼)数目与方向,便可立即判断出失火的大体方位 。
——潜火队得悉火警之后,必须即刻奔赴失火现场救火,不得有半点怠慢 。原则上,哪个消防区发生火灾,由该区的“火隅”发兵扑火;如果火情严重,则需跨区调兵,或者出动临安府直辖的潜火队,乃至特种消防兵 。
——潜火队赶往现场救火时,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路遇高官,可不必避路让道 。要知道,在古代,路上相遇,有民让官、贱让贵先行之礼,但潜火队可不受这一礼制约束 。
——到达救火现场后,潜火兵必须听指挥官号令,尽力灭火 。如果表现出色,官府会有犒赏;若不竭力救火,则依军法治罪 。如果潜火兵在救火过程中受伤,则由政府负责治疗并给予奖赏 。
——出于保护平民生命安全以及防止有人趁火打劫的考虑,宋朝曾规定,火灾现场不准平民自行进入扑救,后来发现这容易延误救火,因为潜火兵赶到现场毕竟需要时间,又修订了这一立法:都城救火,如果消防队未赶到,邻近的平民可以先组织救火 。不过,发生在京城的火灾,通常是不需要平民动手救火的,因为潜火兵扑火,“须臾便灭”,“不劳百姓” 。
——救火离不开大量的水,如果起火地点附近没有水井、池塘、河流,则需要“水行人”协助 。“水行”是宋朝的一个工商行会,经营商品水,拥有专业的运水装备与人力组织,所以在宋朝的火灾现场常常也可以看到“水行人”,为潜火队运水 。有意思的是,这些水是要政府掏钱向“水行人”购买的,不能免费征用 。
宋朝的消防设备
宋代消防队配备的消防器械包括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斧锯、灯笼、火背心等,我再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介绍几种比较“现代化”的设备——
云梯:以巨木为基床,下面有六个轮子,上面竖着可折叠的梯子,最高可达四丈,即十几米 。放在现在,当然不够高,不过以前的建筑物很少超过三四层的,所以也够使用了 。
唧筒:用长竹制成,凿掉竹节,一头开孔,另一头用棉絮裹上木杆,作为活塞,便可吸水、泵出 。大概是最早的消防泵 。
水囊:以前没有塑料袋,人们便用猪或牛的尿胞制成水囊,灭火时,水囊装满水,投掷到着火的地方 。
水袋:这是一种用牛马杂畜的皮做成的储水器,一头缚上一丈长、中空的大竹,装满水后,便可通过竹筒向着火处注水 。
这些消防器械当然不可与现代化的机器相提并论,但考虑到它们出现在八百年前,就不能不赞叹其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