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两大猛将辈出的朝代,前封狼居胥,后却国破家亡( 二 )


同是历史名将,为何他们的命运却不同
卫青、霍去病、狄青、辛弃疾四人同为历史上的名将,又同是在抗击北方的游牧民族,卫青、霍去病二人能够为大汉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而狄青、辛弃疾却为何壮志难酬,郁愤而终?总结起来主要是两大方面的主因 。
第一、实力的不同
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时,汉朝经过著名的“文景之治”后,其国力正处在鼎盛时期,实力远胜匈奴 。狄青、辛弃疾在对抗西夏和金国的过程中,北宋先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保护屏障,而南宋则在经历了“靖康之辱”后,中原大部归为女真,只能偏安一隅,连自保都成问题,更别说是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了 。
第二:君主的不同
众所周知,开启和兴盛一个王朝是需要有多种因素,天时、地理、人和缺一不可,但若是要毁灭一个王朝,一个“愚蠢”就足够了,而这个王朝的君主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 。
纵观东、西两汉的君主,他们力主打击匈奴,在对待打击匈奴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们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如果他们手下的将军不去砍匈奴人,他们就会先砍了这些将军,李广在因为迷路而未立战功的情况下,愤而拔剑自刎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在这些明君的指挥下,想不成名都难 。
反观南、北两宋的君主却是另一种景象 。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朝代,宋朝以前的秦、汉、隋、唐都是以武立国,以武治国 。而自宋朝之后的朝代都是崇文抑武,以文制武,这一切都源于宋太祖赵匡胤 。众所周知,赵匡胤是由“陈桥兵变”而上位后,他担心武将也会危及他所建立的宋朝,于是他先是以“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剥夺了大将们的兵权,随后又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
而这个治国方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两宋的武备荒废,民风偏弱,终遭西夏、辽、金、蒙古人的轮番吊打而亡国 。至于两宋时期的那些战神猛将们,诸如狄青、岳飞、辛弃疾等人也只能仰人鼻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跟对领导有多重要,换句话说,卫青、霍去病如果是宋朝的臣子,尤其宋高宗赵构的臣子,他们的结局恐怕还不如狄青、辛弃疾等人 。
如果狄青、岳飞、辛弃疾等人若是投到汉武帝的帐下,读者们可以自由想象......其实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就不乏热血男儿,即便是在孱弱的两宋时期,虽然他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据《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中记载:辛弃疾在临终之时还在仰天疾呼“杀贼!杀贼!” 。
【史上两大猛将辈出的朝代,前封狼居胥,后却国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