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中华民族起源新说( 二 )


先秦诸国“得盐者强”
春秋战国是群雄并起、从割据走向兼并的特殊时期 , 在这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 , 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 。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 , “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 , 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 , 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 , 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
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 , 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 。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 , 除了西部的晋国外 , 东方的齐、燕等国也因盐利而受惠 。《管子·轻重甲》称:“齐有渠展之盐 , 燕有辽东之煮 。”齐国、燕国这些重要的海盐产地 , 财富急聚 , 国力大增 , 很快在战国风云中占得上风 , 入选“七雄” 。其中的齐国 , 在齐桓公时代已当上春秋“霸主” 。
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 , 早在“商鞅变法”后 ,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 , 秦国即夺得了山西平阳境内的“安邑盐池” , 开始池盐大生产 。并置“盐官” , 食盐专营 , 开征盐税 , 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 , 秦国吞并了井盐资源丰富的蜀国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 秦昭王(一说秦孝王)任命李冰为蜀守 , 出生于山西运城“池盐之乡”的李冰 , 在公元前251年前后 , 主持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 最终灭六国 , 统一华夏 , 又应验了“得盐者得天下”一说 。用齐桓公的话来讲 , 这叫“国无海不王” , 这里的“海”即特指海盐 。
唐代实行食盐官卖“榷盐法”
秦汉以后 , “盐财政”对于经济的影响愈发显著 。齐国人管仲的“官营”思想 , 为历朝历代所推崇和效仿 , 垄断成为封建朝廷增加财税的通行手段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 但在长期的平定北方匈奴边境战争中 , 耗空国库 。于是 , 汉武帝下令“笼天下盐铁” , 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唐朝在中叶后 , 实行食盐官卖的“榷盐法” , 其实就是强行加价卖盐 , 增加财税 。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天宝、至德年间 , 盐每斗十钱” , 后来“尽榷天下 , 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 , 为钱一百一十 。”每斗盐由10钱(文) , 一下子涨到110钱 。
为此历朝都出台了许多“禁私令” 。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 , 私贩食盐一旦发现 , 要“左趾” , 就是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 。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 , 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 , 处死” 。对于“不惧条流再犯者 , ”不论多少斤 , “并处极法”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盐法则规定:“刮碱煎炼私盐 , 所犯一斤以下 , 徒三年 , 配役;一斤以上 , 并决重杖一顿 , 处死 。”明清时期 , 官府“禁私”之严空前 , 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 。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 , 私盐贩卖历代不绝 。而且 , 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 。如唐末 , 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 , 率先起义;再如元末 , 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 , 盐与江山社稷能否稳定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