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敌机先的智谋之将
起起落落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张郃过硬的心理素质 。除此之外 , 张郃的作战特点亦与其他将领不同 , 张郃擅于分析战场的局势变化 , 总是在精确判断之后因时、因地做出最终的决定 。
乌巢被袭 , 张郃能在混乱之中准确地分析敌我双方的特点 , 指出粮草对于己方十分重要 , 故应重兵去救援乌巢 。面对郭图“围魏救赵”的策略 , 张郃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手曹操为人多谋 , 前往乌巢烧粮本营必然有准备 , 此时更不宜分兵冒进 , 而应该集中优势保障自身的补给供应 。可见 , 张郃对于战争双方各自的优劣分析得十分准确 。只可惜 , 袁绍最后并未采纳张郃的建议 , 致使乌巢之粮未能保全 , 曹操的本营也不能攻下 。
街亭之战 , 张郃在对方固守城垣的前提下 , 没有猛攻蛮干 , 而是通过观察 , 发现蜀军虽然占据险要 , 但是取水不便 , 故而采取了切断对方水道的办法断绝蜀军的生命线 。因为张郃深知水是军队的日常的必备之物 , 此举正是抓住了行军最为基本的要素 , 使得蜀军不战自乱 。此役既表现了张郃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经验之丰富 , 也表现了张郃临阵能仔细思考和观察的作战特点 。
诸葛亮再出祁山 , 张郃在未到达前线时就能够根据多次和蜀军交战的经验分析对方的补给特点和作战方针 。认为蜀军粮草的供应线长 , 粮食不足 , 利在急战 , 如果加以据守 , 蜀军将自退 。故能够从容不迫地指挥战斗 。
以上战役 , 我们都能看出 , 张郃每战并不是即刻投入战斗 , 而是先认真思考、分析敌我情况 , 再根据具体的情形做出战略部署 , 故而张郃作战方式不拘一格 , 能因势利导 。《三国志》评价张郃“识变数 , 善处营陈 , 料战势地形 , 无不如计”这正说明了张郃作战灵活多变的特点 。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 , 张郃能在具体的战争环境 , 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 利用有利于己方的条件 ,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 不得不说其是一名智将 。
张郃不仅精通韬略 , 在战场上能驰骋纵横 。他还是一位热爱儒家经典的将领 。同时也热心于向国家推荐儒学之士 。他曾经推荐自己精通儒学的同乡卑湛入朝为官 , 其热心也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可见张郃并非只是一位战场厮杀的赳赳武夫 , 更偏向一名文武兼修的智谋之将甚至于儒将 。
不同于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其他四人 , 张郃是最迟一个纳入曹魏阵营的一流将领 , 也是五子中唯一历经曹魏三代的将领 , 他的落幕也相当传奇和悲壮 。公元231年 ,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利退兵 , 张郃领兵追击 , 途径木门阁道中伏 , 右膝中箭身亡 。史料记载 , 当时张郃对于追击蜀军提出了反对意见 , 而主帅司马懿却一反常态却执意要张郃追击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司马懿是否因忌惮张郃声威而故意借蜀汉之手除去张郃 。
不过不论原因如何 , 张郃最终战死沙场 , 作为曹魏五子良将最后一个逝世 , 也是唯一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的 , 张郃宛如夕阳一般 , 为曹魏发挥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 。也许张郃内心明知司马懿之谋 , 但是出于武人的绝对服从和儒家为国尽忠的执念 , 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战场 , 在自己达到人生的巅峰之后 , 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谢幕 。
- 袁绍70万大军为何败曹操7万军力
- 柳如是怎么死的?名妓柳如是为何选择上吊自杀
- 揭秘: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 陈友谅与张士诚约定夹击朱元璋,为何自己会先被灭?
- 玛雅人为何抛弃了他们的城市究竟发生什么事
- 为什么骂仗势欺人的人要用狗腿子这个词?
- 历史谜题:杨玉环因为什么未能登上皇后宝座?
- 生活在繁荣的清中期,嘉庆帝生日为何如此冷清?无私做法令人感动
-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公叔痤是什么样的人?商鞅不受魏国重用是因为他吗?
- 晋陵公主年轻丧夫,被权臣逼迫离婚,为何还被削去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