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建筑仡佬族民居为什么多是干栏式( 二 )


居住在黔北一带的仡佬族同胞,房前屋后竹木葱茏,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 。若是篾条墙、篱笆墙,粉刷白灰,清爽明快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龙潭村古建筑群”,已被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的龙潭村,属大坪镇管辖,因村前有口“龙潭”而得名 。村民几乎全姓申,自称“申佑的后裔” 。申佑(1425~1499),明代人,曾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入侵,申佑随皇帝亲征,被困于土木堡,因貌似皇帝而代其死难,后被朝廷敕封“进阶文林郎”,准予建祠 。祠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康熙、道光相继维修 。坐西向东 。有牌楼大门、两厢、正殿等 。正殿面阔三间,穿斗式封火山墙青瓦顶 。大门两侧砖墙上,镶嵌天启、康熙、道光碑 。大门砖石结构,四柱三门,明间门额楷书阳刻“大节光昭”,次间楷书阳刻“千秋气节”、“流芳百世” 。
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建筑布局及石木装修上 。
整体布局,略显凌乱,缺乏统一坐向,彼此似无呼应,此乃地势使然 。龙潭一带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即当地人所谓的“岩旮旯” 。在岩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见缝插针”,难以统一坐向 。但就一家一户而言,还是比较规整的 。一般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院落 。
封闭式院落的石垣墙,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 。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工艺 。斜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 。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受青睐 。
建有石垣墙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门” 。“朝门”通常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 。垂花门,穿斗式,悬山顶,上盖小青瓦 。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大门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多子多福 。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防火镇宅,与其他民族雕刻“桃符”有异曲同工之妙 。
正房多为四榀三间 。房子较高,“吞口”较深,出檐较远 。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 。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 。“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意为“完整”、“圆满”,“六合一统” 。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户只雕四扇 。不少人家,于次间开侧门,门的上部饰以圆形挂落,称“月亮门” 。
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装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 。
特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殊效果 。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 。
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不仅于明间大门安装“腰门”,次间房门也安“腰门” 。所有“腰门”都是镂空的,但图案几乎无一雷同 。门窗雕刻也是如此,充分体现各家各户的独创精神 。
明间上部,装笆拆墙,外涂石灰,书写吉语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雕刻、绘画吉祥语言及图案,真所谓“雕梁画栋” 。民居“雕梁画栋”,贵州实不多见 。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南方一些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