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分几品?古代官员品级官职大盘点( 二 )


4、爵
爵即爵位,亦属无实职的荣誉虚衔 。在所有表示官员地位高低的虚衔中,爵的起源最早 。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郑注:“禄,所受食;爵,秩次也 。”可见“爵”就是贵族官僚的等级 。现在可以确知的最早的爵位等级,出于战国时的秦国 。商鞅变法时,把过去的爵位加以整理,明确规定为二十级,由二十级至一级分别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其中第一级至第八级为民爵,第九级至第二十级才是官爵 。秦始皇封泰山松为“五大夫”,即秦爵的第九级,为官爵之最低级 。汉代的爵位只有王、侯两级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沿用了汉代的县侯、亭侯等名称 。隋唐时的爵位分八等,同汉代一样,只有皇子才能封王、异姓功臣只能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给予爵位以后,一般不增加物质待遇,只有在爵位之后再加上“食实封若干户”,才有一定的收入 。五代、宋、金、元时期的爵位基本如唐制 。
清代的爵位分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十等;二是皇族以外的爵级,分为九等 。
5、公与孤
公与孤即“三公”与“三孤”,是我国古代最高级荣誉虚衔 。
三公,起源很早 。据载周代就有两种三公:一种是太师、太傅、太保,一种是司马、司徒、司空 。周代的三公是否是后来所称的三公还不能断定 。“三公”之制到西汉才真正明确,以朝中执政三巨头丞相、太尉、御使大夫或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而以太师、太傅、太保作为三公的虚衔 。自此以后,太师、太傅、太保一直作为最高荣誉虚衔,直到明清 。
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起源于汉代 。《通典》解释为:“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 。”可知三孤是仅次于三公的荣誉虚衔 。
西晋以后,又把汉代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官职发展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种荣誉虚衔,统称“东宫六傅” 。此后的北魏、北齐及隋唐以后各代相沿不变 。这样自隋唐以来,我国历代都有公孤系列的12种荣誉虚衔 。这些虚衔无实职,无官属,无定员,只作为高级官员的加衔 。其中地位最低的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相当于正二品 。但无论何种高官,包括正一品大员,初次加公孤衔,一般仍需从东宫六傅的最低衔开始 。由于太子称东宫,故“东宫六傅”又称“宫衔”,太子太保称宫保 。清代对加宫衔的官员均称宫保,如称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丁宫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