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喜欢用茱萸入诗?有关茱萸的古诗

古人,特别是唐朝的诗人,为何喜欢用茱萸入诗?如果你看完了我的介绍,我想大家会看出一些端倪来 。
一、重阳佩茱萸是古代的风俗习惯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 直至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仍将重阳节时的民间集会称为“茱萸会” 。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已久逐渐稀见,时至今日,几乎绝迹 。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 。
二、茱萸的药用价值很高
茱萸,又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 。
山茱萸科的山茱萸(英文名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其果肉称“萸肉”,俗名“药枣皮”,为传统名贵中药材 。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其食用和药用历史已在1500年以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列山茱萸为滋补之上品 。山茱萸为落叶乔木,清明时节开黄色花,“秋分”至“寒露”时成熟,核果椭圆形,红色 。山萸肉,味酸涩而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 。常用可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肝虚寒热、耳鸣、遗精、尿频、虚汗不止、心悸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 。现在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以它为主药的,另有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等,均是以山茱萸为主药的良方 。此外,民间古方也用鲜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饮料的习俗 。山茱萸还可制成药酒、果脯、罐头等多种食品 。山萸酒的酿造始于宋代 。由于它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被历代帝王视为珍奇异宝,列为“贡品” 。
茴香科植物吴茱萸 。吴茱萸是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质量最好,因而得名 。
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 。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重要成分之一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
茱萸雅号曰“辟邪翁”,关于茱萸可以避瘟疫之说,史书记载也颇多 。《淮南毕万术》谓曰:“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无瘟疫,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 。”《风土记》中载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见到此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 。”
三、唐诗中有关的“茱萸”名篇名句
宋朝洪迈《容斋随笔 》卷四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朝诗人刘梦得(刘禹锡)说:“在诗中用茱萸这个名字的共有三人 。杜甫诗‘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诗‘插遍茱萸少一人’,朱放诗‘学他年少插茱萸’,三个人所写有关茱萸的诗句中,杜甫的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