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中国历史最辉煌朝代是宋朝而非汉唐( 二 )


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去看,得到推荐、受到赏识的考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 。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技术操作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 。苏轼任主考官那年,恰有一位门生参加科举考试,大家都觉得是天赐良机 。但到拆号张榜,门生却榜上无名 。
欧阳修称宋代的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脱颖而出,则得以进入仕途 。欧阳修4岁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 。范仲淹也是断齑画粥,坚持学业 。《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是科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
士大夫政治:敢当天下事
他们认为,“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 。对于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直到北宋才产生的现象,被称为“士大夫政治” 。
公元1004年,辽军打到澶州,有大臣建议退到四川 。宰相寇准挺身而出,建议御驾亲征 。皇帝勉强北上,但不想再去北城,感觉至少还有黄河天险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在寇准支持下,“急麾卫士进辇,上遂幸北城” 。前方军士看到龙旗都欢呼起来 。当时,辽方大将萧挞览被宋方射中阵亡,影响到士气,双方决定议和 。
真宗的底线是不放弃祖宗留下的土地,银绢数额则以100万匹两为限 。寇准命令曹利用不许超过30万 。曹利用“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 。这一数额对宋代财政影响如何?河北在和平时期开设宋辽间的贸易榷场,官方所收商税,通常可达四五十万匹两 。
范仲淹认为,一切为天下、国家、社稷考虑,而非唯唯诺诺听命于皇帝,叫做大忠 。“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 。对于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他们很多人既是政治家,也是经学家、文学家、实干家 。他们的追求,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心要达到圣贤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天下社会建设一种王道的秩序 。当时的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像陈寅恪先生所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之一 。
宋神宗倚重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性情刚烈,往往辞色俱厉,而皇帝竟也改容欣纳 。王安石与朋友相处,也是信守原则 。他和司马光曾是亲密的朋友,但随着新法推行,两人分歧严重,终于分道扬镳 。王安石具有高深的文学造诣 。苏轼在道教宫观西太一宫看到王安石题壁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不禁“注目久之”,道:“此老野狐精也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讲到,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没有从根本得到实现;但是他们为人、为学的精神意气一直影响到最近期的中国 。1972年,毛泽东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就提到王安石的“三不足”;2008年,温家宝在采访人员招待会上也说到王安石的“三不足” 。
古今社会之变
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
钱穆先生曾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不有变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把它概括成是社会构造的变化,中国从以农村为主导走向以城市为主导;也是文化状态的变化,从宗教气氛很浓,走向一个学问上生机勃发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