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二 )



八宝铜铃舞的动作特征,主要体现在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成一步多颤,踏“三步罡”、走“太极图” 。所谓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就是在表演时舞者的腰、腿呈曲线状,保持肢体重心前移略成弓形,每走一步都让腿、胯及全身部位处在或强或弱的不断颤动的状态之中,通过“踩罡”、“跳罡”和“旋转”构画出“三角形”和“太极图”图案,配合“踩罡”、“跳罡”、“旋转”等脚下动作,尽情展示“摇铃”、“抖铃”等手上功夫 。“手舞之足必蹈之”,摇铃舞刀,或进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转,颤曲有度,古朴优美,把土家人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对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东方芭蕾”,具有流动的韵律美 。

八宝铜铃舞的音乐由声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 。声乐唱腔是以梯玛神歌“嗬嗬腔”为内核而形成的一种独具土家韵味的歌乐门类,它音域起伏得当,具有易上口、易传唱的简朴性特征;“嗬嗬腔”中的“嗬嗬耶”、“了了神”等衬词都源于当地方言语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器乐伴奏一般为堂鼓、盆鼓、大锣、小锣(马锣)、大钹、二钹,伴奏班子演奏的曲牌大都源于当地的夹钹锣鼓、神锣、宵锣、戏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 。锣鼓伴奏虽然乐器简单,演奏起来却变化无穷,旋律悠扬 。

八宝铜铃舞源于民间祭祀,而且只在宣恩酉水流域田、彭、向等土家族大姓流行,自古沿袭“父传子、子传孙及兄传弟”的“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加之土家族只有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等原因,传承范围相对狭小 。目前,八宝铜铃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现状堪忧 。

八宝铜铃舞是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 。特别是八宝铜铃舞的表演古朴优美,充满了民族舞蹈的翩翩神韵,深受土家人民喜爱,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所以,挖掘抢救、保护利用好八宝铜铃舞,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开发乡村土(家)苗风情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为保护八宝铜铃舞,宣恩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保护计划,建立八宝铜铃舞培训基地,命名表彰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 。2006年,八宝铜铃舞被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八宝铜铃舞原生地沙道沟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