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项羽火烧阿房宫是伪历史因其根本从未建成过( 二 )


二、秦两度修建阿房宮未成之原因
依据司马迁对秦两度修建阿房宫未果历程的记载 , 再结合阿房宫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可看出 , 秦两度修建阿房宫未果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阿房宫
1、工程规模庞大
阿房宫工程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 , 先王之宫廷小 , 吾闻周文王都丰 , 武王都镐 , 丰镐之间 , 帝王之都也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 , 東西五百步 , 南北五十丈 , 上可以坐万人 , 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 , 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顛以为阙 。为复道 , 自阿房渡渭 , 独之咸阳 ,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这是《史记》里描述阿房宫兴建规模总体规划与布局的唯一一段文字 , 它告诉人们这座朝官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 , 必须分期完成 。一期工程是先造前殿阿房 , 它是未来整座朝宫的主体建筑 , 是主殿 , 是皇帝与朝臣议政的地方 。单是这座前殿阿房宫 , 其规模就足以惊人:东西宽五百步 , 约合今700米 , 南北长五十丈 , 约合今115米 , 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 。殿上可以容纳一万人就坐 , 殿下可以立五丈高的旗帜 。朝宫的二期工程是在前殿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竣工后 , 以阿房宫为中心 , 在其周围架设天桥阁道并从殿前直达终南山 , 还在山顶修建宫阙 。又在殿后修建复道 , 由阿房宫北渡渭水 , 连接咸阳宫殿 , 认为这仿佛就像天顶阁道星从北斗星横渡过银河而直达营室星一样 。这是文献中的记载 。而考古发掘出的阿房宫工程的规模有多大呢?
阿房宫考古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从考证阿房宫前殿遗址开始的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的渭河以南 , 与秦都咸阳城隔渭水相望 。从2002年10月到2004年11月 , 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发掘 , 得出的结果即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查清了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后 , 阿房宫考古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要查清整个阿房宫遗址的范围 。为了查清阿房宫遗址究竟有多大 , 从2004年11月至2007年11月底 , 考古队在前殿遗址之外西至沣河6公里、北至渭河11公里、东至黄河2公里、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3 , 5公里 , 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考古工作 , 先后对纪阳寨遗址、传说是阿房宫的烽火台遗址、传说是阿房宫的上天台遗址、传说是秦阿房宫的磁石门遗址、秧歌台遗址等进行了勘探发掘 , 结果表明这些遗址或是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 , 或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筑 , 在135平方公里范围内均未发现与阿房宫前殿遗址同时代的秦代建筑遗址 , 从而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存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 , 即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人们所说的阿房宫遗址 。那么 , 这个遗址的规模有多大呢?中国古时候的城墙与宫殿的地基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 , 就连宁夏固原地区的战国秦汉长城也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 , 夯层坚硬 , 至今草木难生 。由于朝宫是未来朝廷的新宫殿 , 前殿阿房又是未来整座朝宫的主体建筑 , 是主殿 , 是皇帝与朝臣议政的地方 。为了彰显秦帝国一统天下的至高威仪 , 阿房宫工程的整体造型采取了高台式的建筑模式 , 即用黄土夯筑成一个巨大的台基来抬升整个阿房宫宫区的高度 , 前殿阿房等巍峨高耸的宫殿群就建造在这巨大的夯土台基之上 。考古发掘表明 , 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比司马迁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规模还要大一些 , 其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 , 南北宽426米 , 虽然经过两千多年雨水的冲刷 , 台基北部边缘的现存最高处仍高出秦代地面12米以上 , 整个遗址的占地面积达54万平方米 , 比占地69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只小五分之一左右 , 比天安门广场还大 , 其工程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仅从工程所用黄土数量上看便是十分惊人的 。据考古队测量 , 将该遗址54万平方米的台基地面用黄土一层层地夯筑到12米高 , 所需黄土要达到650万立方米 。而且为了使这些夯土坚硬、密实、不怕风化 , 夯筑之前 , 黄土都要经过筛子筛 , 然后倒入锅里炒熟 , 才能进行夯筑 。根据《秦始皇本纪》记载 , 阿房宫从开工修建到秦灭亡 , 前后延续最多只有4年时间 , 除去中间一度停工7个月外 , 实际施工时间还要少得多 。在当时落后的施工条件下完成这巨大的夯筑地基工程就已难度很大了 , 要想完成整个阿房宫工程是根本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