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的主人公是谁?竭泽而渔的成语故事( 二 )


然而,从公元前636年文公即位,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后不到五年时间,文公何以能宣信诸侯,称雄天下呢?《左传》云,文公历游诸国,备尝“险阻艰难”,故返国后,知“励精图治”以求霸 。事实上,这是狐偃、赵衰等股肱之臣,帮助文公“蓄爱百姓,厉养戎土”的结果,其中,狐偃更是出了大力 。
狐偃等帮助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医治动乱留下的创伤,从而奠定了与秦楚抗衡的物质基础 。主要措施有:—,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多年来,随重耳共度患难的一批老臣都被委以军国重任 。二,提倡孝事父母,尊祖敬家,忠于国事,“以厚民性” 。三,废除繁重的徭役,减免苛捐杂税,资助无力生活和生产者 。四,鼓励农耕,劝有分无,省灭国用,足财备凶 。五,“大搜于被庐”,改上下两军之制为上中下三军之制 。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推动工商业的繁荣,提高晋军的战斗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而使晋国呈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 。文公四年,晋军能在城濮大败楚军,一战而成霸业,无疑是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
文公元年(前636年),周室内乱,襄王弟昭叔(太叔带)伙同狄人伐周,占洛邑 。襄王避难于郑,派使者简师父,左鄢父求救于晋和秦 。文公二年,秦军至河上,将纳王 。由于晋大乱之余,百端待举,国力尚薄,文公对勤王事宜迟疑不决 。狐偃却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远见卓识,意识到这是晋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良机 。当时,整个局势对晋极为不利 。远在南方的楚国,自成王继位后,不断向北方扩张领土,公元前656年召陵之会后,楚加紧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继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之势 。西秦也不偏安于边陲,一直在觊觎晋国的领土 。狐偃当然知道,只有南阻强楚,西扼边秦,才能入主中原 。而此时的晋国,积贫积弱,国步维艰,在经济军事方面尚无力与秦楚抗衡 。为此,必须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诸侯的信任,提高晋的威望 。况周王室同晋宗室有名义上的宗法关系,不纳则失之于义 。狐偃力劝文公:“继父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文公终于出兵勤王,杀王子带于隰城(今山西汾阳),王入城周(今河南洛阳) 。周王设宴款待晋文公,并赐樊、温、原和攒茅等人邑之田给文公 。
勤王不仅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晋在诸国中的地位,为晋入主中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
狐偃不仅具有政治家过人的胆识,还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大智大勇 。文公三年(前634年)楚胁迫陈蔡攻宋,宋求救于晋 。从当时的各诸侯国局势看,晋楚两国的直接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但是,晋军在数量抑或质量上都逊于楚军 。面对强敌,狐偃采取“调虎离山之计”,避其锋芒,以智取胜 。他提出:“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于是,晋军伐曹卫,取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三月攻占曹国都城,迫使楚军撒出宋国 。
当楚军复攻宋国时,狐偃毫不惧色 。决心同楚国决一雌雄 。他预言:“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打消了晋文公的顾虑 。狐偃战赂上蔑视敌人,是以战术上重视敌人为前提的 。《吕氏春秋》云:“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曰‘楚众我寡,为之奈何’,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以文,繁战之君,不足以诈,君亦诈之而已 。”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始终贯彻狐偃“诈”的策略 。战争初期,晋军“退三舍避之”,使楚军更加骄横轻敌 。战争中间,狐偃、先轸命令晋军以虎皮蒙马,马后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制造逃跑假象,“伐其木以盖其兵”,迷惑楚军,使楚军处处被动挨打,以“败绩”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