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全国各地春节特色年俗有哪些?( 四 )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 。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 。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
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 。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 。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 。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
在香港?”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 。“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