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与习俗是什么古人怎么过除夕?

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 。作为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夕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 。今天中国吃网小编就告诉您除夕的来历有哪些,除夕有哪些传说,除夕各种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从除夕的来历讲起,然后再把除夕的习俗的一一介绍 。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
除夕守岁的来历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 。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 。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远,范围越广 。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
除夕放爆竹的来历
关于除夕放爆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
除夕贴春联的来历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是什么古人怎么过除夕?】除夕贴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 。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慢慢的桃符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而两位神将的形象也被秦叔宝和尉迟恭取代变成了门神 。
附:古人怎么过除夕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 。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 。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 。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 。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 。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 。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 。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 。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 。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