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暴毙之谜:或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谋杀?( 二 )


到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的时候,朝中的群臣爆发了“迁都之争” 。赵匡胤认为以开封作为国都,地理位置虽然不错,然而地势不险,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敌 。于是有意迁都洛阳 。虽然两地各有利弊,但在赵匡胤看来,迁都洛阳是利大于弊 。
大臣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譬如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就认为: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 。而且东京根基已固,不能动摇 。
赵匡胤却不听从,他认为开封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 。
看起来,赵匡胤已经下了决心迁都 。而这时候,也反对迁都的赵光义说了一句微言大义的话:“在德不在险 。”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听了这句以后,默然无语 。等到赵光义出殿后,他居然对左右大臣说:“晋王的话不错,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 。”于是,迁都计划没有施行 。赵光义一句话就能说动赵匡胤,是他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极重极高,还是这句话本身就含义深刻,合情合理呢?两方面原因都有 。
我们来看看“在德不在险”这句话的出处——此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的重要观点 。
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武侯携吴起乘船渡河 。行至中流,魏武侯一边欣赏着两岸险峻山峰一边说:“多么坚固美好的山河呀!这不正是魏国得以巩固的根本吗!”
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政权巩固与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险屏障 。古代的三苗王国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阳湖),但因为他不修德义,而被夏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左河济(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右泰华,伊阙(春秋时周的关塞,地势险要,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其南,羊肠(即羊肠坂,在山西境内)在其北,可谓固若金汤,但由于他实行暴政,被商汤所取代;殷纣王所居的国都左孟门(即孟门山,在太行山东),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东境内)在其北,大河(即黄河)经其南,但因为他为政残暴,而被周武王所杀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 。”魏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十分感叹 。
由此可见,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他说出这样一句话,倒不是为赵匡胤着想,而是出于自己的忧虑 。因为一旦迁都,他的势力肯定就会被削弱 。不管赵匡胤迁都是否有这个目的和深意,他都会对此忧虑 。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势力,这说明他有继位当皇帝的野心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事实上,在“迁都之争”6个月后,这位赵光义就由晋王变成了皇帝 。这就要说到“斧声烛影”事件之后发生的事情——
据《续资治通鉴.卷八》记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赵光义告辞兄长回去后,到了凌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 。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而王继恩却去了开封府请赵光义 。到了地方,看见程德玄站在府门外 。这又是一个疑点 。注意时间,此时是凌晨,程德玄怎会站在开封府门外?他显然是在等什么人的到来 。有一点必须说明,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心腹,他精通医术 。
王继恩看到程德玄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接着二人对话——
王继恩问:“你怎会在这里?”
程德玄答:“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没人 。反复三次,确实没人 。我担心晋王生病,就来开封府探视,刚到门口,就瞅见您了 。”
请特别注意这两句对话,程德玄说:“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 。”然而,接着又说,没看到呼唤的人 。那么,这个“人”是否存在,只有程德玄自己最清楚 。二人这番对白,想表明的是,双方只是偶遇,而非事先约定 。欲盖弥彰 。这里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光义早就收买了王继恩 。虽然宋朝没有宦官干政的现象,但这并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 。赵光义素来与内侍大臣关系密切,而王继恩是个审时度势的人,在储君的候选人中,他知道赵光义的实力是超强的 。如果他帮助赵光义,便有机会获得拥立之功 。所以,他违背宋皇后的懿旨,直奔开封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