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习俗有哪些?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二 )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