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下藏着元朝皇宫考古正在探秘紫禁城前世( 二 )


网络配图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夯土堆积层为一层夯土层一层铺砖层,层层叠压 。夯土为深褐色黏土,大致平面分布,较致密,每层厚度不等 。而素土夯土层,开口距地表1米,最深处距地表3米,为黄色绵沙土、褐色黏土和黄色细沙土,层层夯筑,大体呈平面或波状分布,有的夯层包含少量坚硬的料礓石块 。考古工地执行领队徐华锋介绍:“从层位关系判断,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素土夯筑层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 。夯土铺砖层堆积的土质土色、包含物、建筑工艺等与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的夯土夯砖层明显一致,可早到明代早期;而素土夯筑层出土的布纹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遗物具有明显的金元时代风格 。按照考古发掘‘就晚不就早’的原则,根据地层关系和包含物可以初步推断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和素土夯筑层的年代为元代 。”
新发现相当于为元代遗存找到了样板,也有助于研究中轴线变迁
“这是非常难得的三叠层 。非常纯净的一块土,绝对没有任何明初以后的遗物存在,金元的瓷片是经过陶瓷考古学家反复确认的 。而且这肯定是一处与建筑有关的基址,有人工夯实的痕迹,显然是规划内的建筑,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虽然下一步的走向并不清晰,但沿着这条线一定还会有发现 。”李季说 。
在前不久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季最为兴奋的是,“此次考古相当于为元代遗存找到了样板 。即使以后在两个大的宫殿间隙找到了上面没有叠压的、单独的地层出现,也有了辨认的可能性 。”
网络配图
“隆宗门以西的这处三叠层,具有惟一性,是学术研究和保护展示的重要遗存 。我们正在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在这里设计出与故宫风格相和谐的保护性建筑,集中展示 。”李季说,故宫一边发掘一边考虑,如何既不破坏故宫的景观,又能最大程度地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成果,让大家知道在紫禁城的底下还有曾经的元大内 。
新的考古发现必然引来新的观点 。故宫的王子林研究员根据这些新发现,推测元大内中轴线应在目前的武英殿至慈宁宫一线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知道,朱棣当燕王时,元大内并未毁掉,燕王府就改建于元大内之上 。由燕王而为帝之后,永乐帝又将燕王府改建为西宫 。决定迁都北京后,为了保存西宫的部分建筑,紫禁城的中轴线不得不东移,这样就摆脱了元大内中轴线的控制,按照南京紫禁城的规制进行设计和建造,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 。可以说武英殿至慈宁宫这一区域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极有可能是元大内、燕王府和西宫的建筑基址 。希望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能有相关的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