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抵制日货史:918后日企员工被暴打( 二 )


最著名的例子当数南洋烟草公司,它利用抵制日货的时机大打国货牌,获利丰厚,一度与英美烟草公司相抗衡 。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库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短短半年内,日本相关商品的在华销售就降低了一半或三分之二 。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抵制日货风潮中,由于“日本制造”产业结构单一,对中国的出口也仅限于纺织品行业,打这种“经济牌”很容易见效 。
他们都摸透中国人的心理了
1955年至1970年,日本经历了“黄金十五年” 。
在这15年内,日本不但年均经济增长在1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立国”路线下,奠定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催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名企 。而中国,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迎来了改革开放 。
进入90年代后,情形又变了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而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
在全球产业链下,针对国内“抵制日货”行为,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
2005年,由于日本入常及教科书事件,抵制日货风潮再起 。
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再次引发了抵制日货风潮 。
近期,围绕着钓鱼岛事件,许多中国人选择抵制日货 。
孟晓宇是济南一家银行员工,在很多日系车出现大幅降价后,像日产“天籁”最高直降五万,他身边几位原本坚定抵制日货的朋友开始动摇了,喊着要买日系车,因为“价格实在划得来”,而且,日产、丰田都表示,承诺负担“意外补偿” 。
“如今抵制日货,就像一阵风一样,今天喊一阵,明天喊一阵的 。”孟晓宇觉着,随着日系车令人心动的“降价潮”,这种集体抵制恐怕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
被这阵风刮走的,还有不少平时在媒体上投放日系车广告的商家 。这些商家表示,现在做广告也是白投钱,等过了这阵风再投放广告 。“这些人都摸透中国人的心理了 。”济南一家广告公司的接待员表示 。
在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看来,在抵制日货上,中国人不像韩国人那样反应激烈,更多时候,中国人的爱国停留在口号上 。
周永生注意到,质量差不多的商品,如果在韩国,即使国货贵,韩国人也要买国货,除非外国货便宜太多;而在中国,即使外国货贵不少,中国人也会选择外国货,这牵扯到面子和虚荣心 。
而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打的这场贸易战,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这场贸易战会持续多久,中国政府、普通百姓和精英阶层会作何反应,更是国外舆论关注的焦点 。
“一阵风式的抵制日货行为,会让外国人觉着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缺乏强有力的反制和持续性,并从中学到对付中国的‘实用经验’,认为强硬后适当松一松,中国的态度马上就软下来了 。但从骨子里,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看作是一个没有原则,只讲求眼前利益的民族 。”周永生观察道 。
他分析认为,如果这种抵制日货像一阵风一样,今后,国人再通过抵制日货进行反制,效果只能越来越弱,而且左右摇摆中,老百姓也会变得麻木 。
面对抵制日货的呼声,“商品无罪论”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 。周永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一种产品,里面不仅有使用性,也有民族性、价值观、审美观,一国商品的传播,也是本国国家文化的传播 。而一国国民在使用别国商品时,也会受到方方面面的感染,受到这个国家的软化 。”
“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东西应该被金钱衡量,而哪些东西不应该?随着市场以及市场价值的扩张,市场思维侵入了许多它们本不该存在的领域,是过去30年里最致命的改变 。”《钱不应该买什么》的作者、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认为,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 。在他看来,这个推断,也适合于当今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