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的两大暴行: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二 )


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 。那些从城墙上跳下去企图逃跑的人不是摔断了大腿,就是落到了流氓无赖和散兵游勇手中,他们把这些人抓起来拷打,要他们交出财宝来 。在城里,一些人藏到垃圾堆里,在身上涂满烂泥和脏物,希望以此躲开人们的注意,但是清兵不时地用长矛猛刺垃圾堆,直到里面的人像动物一样蠕动起来,鲜血从伤口流了出来 。大火蔓延开来,那些因为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仍然活着的人们,或者是被无情的大火所吞噬,或者是战战兢兢地跑到街上来,被那些仍然在屠城的清兵杀死了 。甚至那些被正规的清军放过去的、赤身露体在街上游转的、孤弱无助的市民,又被成群的散兵拦住,乱棒打死 。
到5月25日,即滥杀和抢劫的第6天,这场大屠杀方才结束 。清军接到豫亲王的命令,就此封刀 。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 。到5月27日,开始赈济口粮 。根据焚尸簿的记载,在这次大屠杀中死难的人共有80余万人,其中还不包括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在偏僻处自缢的人 。
惨绝人寰的屠城使得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在瞬间化作废墟之地,江南名镇一夜之间成了人间地狱,后人称之为“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 。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
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特示 。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地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推行满制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 。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被视为一种侮辱 。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 。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 。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 。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 。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 。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
白色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50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控制了嘉定 。“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 。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 。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 。此为嘉定第二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