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二帝对清官的不同态度养廉埋下渐衰隐患( 二 )


雍正即位之后 , 一改乃父宽仁作风 , 以“严明”察吏 , 推行刚猛政治 。他大力整顿吏治 , 清查钱粮亏空 , 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 , 追回赃款 , 抄没家产;又改兴廉为养廉 , 实行“耗羡归公” , 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 , 给予官员合理的酬劳 , 使贪污行为失去借口 。雍正的高明在于不仅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 , 而且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诉诸制度保证 , 对整肃吏治颇为有效 。不过 , 雍正也犯了一个错误 。在对待清官问题上 , 他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 。在他看来 , “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 , 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册) 。
康熙希望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清官而倡导一种廉正的官场风气 , 注重通过舆论来鉴别官员的操守政绩 。雍正则认为 , “此等清官 , 无所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 , 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 , 故百姓之贤不肖者皆称之……及至事务废弛 , 朝廷访闻 , 加以谴责罢斥 , 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叹息 , 以为去一清廉上司 , 为之称屈”(《清世宗实录》卷46) , 而像李卫等能吏敢于触犯各级人等的利益 , 结果“或谤其苛刻 , 或议其偏执 , 或讥其骄傲 , 故意吹索” , 为舆论所不容 。因此 , 雍正提出“舆论全不可信” , 甚至舆论皆称好者 , 想必是沽名邀誉、欺世奸诈者流;为众人所攻讦而孤立无援者 , 则应备加呵护 。
雍正深信“贪官之弊易除 , 清官之弊难除” , 选拔大臣时 , “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 , 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 。”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 , 他还一改康熙时期的做法 , 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 , 他一上台就晓谕地方:“嗣后如仍造生祠书院 , 或经告发 , 或被纠参 , 即将本官及为首之人严加议处 。”(《雍正起居注》元年九月)
雍正过于倚重能员 , 鄙薄清官 , 这种矫枉过正的措施也产生了消极后果 , 即时人指摘的“贪吏、酷吏者 , 无一不出能吏之中” 。此后乾隆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倾向 。他不仅贱视清官 , 而且对一切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官员深恶痛绝 , 绝不能容忍臣子以气节操守获取清名 。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 , 清官不称于世 , 而墨吏出于能员者不乏其人 。后来养廉制度虽一直沿用 , 但各级官员不再以清廉品节相尚 , 虽一时畏于严法不敢出格 , 但忽略人品的砥砺与惩劝 , 已经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
论者多以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 , 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 。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 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 , 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 , 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 , 方能收到实效 。
【康雍二帝对清官的不同态度养廉埋下渐衰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