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失败的间谍计划:为秦国献上了天下粮仓( 二 )


在当时,思想和科技非常开明,才俊们到异国献计得到重用的游士制度非常普遍 。各国将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更是固本培元、兼并六国的战略部署 。当时秦国的关中平原还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因此韩国认为这一计策最有可能被接受 。肩负拯救韩国命运的郑国,在咸阳宫见到了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提出了修渠建议 。当时秦王政年仅13岁,国家大政实际由相国吕不韦主持 。商人出身、并非秦人的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大事来显示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韩国的建议与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吕不韦当年就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泾河边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 。当时修建者多达十万人,郑国则成为这项大工程的总负责人 。专家认为,秦国之所以在战事不断的关键时刻修建这一工程,是与关中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 。关中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还是一个四面有天险扼守的安全之地 。黄河从这里折向东去,同东边的诸侯国相隔开来 。它的南、北和西面又有秦岭、岐山、陇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四塞以为国”之说 。
公元前316年,秦军占据四川盆地,有了除关中外的第二块富庶之地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让秦国看到水利对于国家强盛的巨大作用 。当时秦军主战场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粮食很难运到,因此提高关中粮食产量极为重要 。远古时候,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大量肥沃的淤泥 。但由于关中平原干旱时有发生,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开发 。而郑国提出的引泾河水浇灌关中的建议,正是秦国向往已久的事情 。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 。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 。郑国渠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就要完工了,这时意外出现了,秦国识破修渠原来是拖垮秦国的一个阴谋,郑国面临着生命危险 。这一事件引发了更大危机,当时秦王已亲政,吕不韦不再掌实权 。秦国贵族势力借这一事件,向秦王建议驱逐外国人 。来自楚国上蔡的李斯写了著名的《谰逐客书》,规劝秦王善用人才 。而危急中郑国也对秦王说,杀掉我没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 。秦王权衡利弊,最后得出结论: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掉对国力造成的消耗 。于是,秦王收回驱逐侨民的决定,郑国渠也得以继续修建 。
公元前236年,郑国渠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 。郑国渠尘埃落定 。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如同张开的两翼,东方六国都处在其阴影之下,秦灭六国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 。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 。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 。
公元前230年,秦军直指韩国 。对这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拉开,韩国就灰飞烟灭了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郑国渠一直影响到中国最为强盛的汉唐两王朝,因为郑国渠的灌溉,关中富饶的物产供养着京师长安的亿万之口,汉唐盛世的国都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 。岁月沧桑中,郑国渠湮废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1985年冬,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来到泾河边,终于寻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 。秦建明经研究发现,在泾河瓠口一带湾里王村和上然村之间一道被叫做老虎岭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郑国渠首遗址 。迷失千年的郑国渠终于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