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致敬上海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许素未谋面,却已有了“过命”交情( 四 )


转运组平时工作要做到“滴水不漏”,出现紧急情况后,还要能打硬仗。去年12月28日,有外来入境人员在结束健康监测后复阳,并已经在外活动。接到通知后,顾星和同事们在半小时内全部到位,将涉及到的重点人员紧急转运。今年8月18日,松江区有庐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顾星他们配合流调进行转运,当晚将378位重点人员全部落实转运或管控,做到转运及时、事不过夜、人员管控“零遗漏”。
顾星自豪地说:“转运组能做到24小时待命、15分钟准备、1小时内到达区内任何一点开展应急转运工作,在应急任务中发挥了‘尖刀班’的作用。”

转运|致敬上海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许素未谋面,却已有了“过命”交情
文章插图

“在经历一次次‘硬仗’后,转运组成员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顾星告诉采访人员,在555天里,他看到志愿者们最初因为防疫物资匮乏,为节省防护服,彼此间互相勉励,宁可不喝水、不吃饭,也要咬牙坚持干完12个小时,再更换防护服。“哪怕是寒冬腊月,他们每次更换防护服时,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

转运|致敬上海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许素未谋面,却已有了“过命”交情
文章插图

最近,在转运工作人员驻地,新出现了几名自学成才的理发师。“由于转运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要在驻地长时间工作生活,短的为期一个月,长的要半年之久。因此,理发成了刚需。”
顾星告诉采访人员,最初是几名司机师傅通过观摩网上教学视频,并互相理发积累经验,后来是志愿者们请他们帮助理发。“大伙儿笑着说,以后多了门手艺,都可以开理发店了。”
疫情防控的隐秘流调队伍
这样实现溯源、排查的快速和精准
“仅今年8月以来,我们就先后完成了浦东机场、松江中心医院、静安昆仑宾馆等12名新冠确诊病例的数据流调工作。”制服笔挺、眼神锐利,今年43岁的谢晓峰,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他的工作,是与数据打交道,与同事们一起为疫情防控构筑“数据屏障”。

转运|致敬上海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许素未谋面,却已有了“过命”交情
文章插图

今年8月2日,上海报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防疫再度进入紧张状态。此前一个夜晚,数据流调已先行展开。
从获悉疑似报告开始,谢晓峰他们就绷紧神经,与疾控、卫健等部门即时联动,第一时间展开数据流调:涉疫相关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算力强大的系统里,经过一个个精密编制的数据模型的运算和梳理,再由人工多重筛选,确诊病例的居住地、轨迹,及密接人员的相关信息,最终呈现在屏幕上。

转运|致敬上海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许素未谋面,却已有了“过命”交情
文章插图

快速、精准的数据流调的结果,为各方面快速反应、大力协同、精准管控、有效筛查,赢得时间、掌握主动。之后,人们看到了密接人员被妥善实施隔离,连夜进行规模浩大却又不超出必要范围的核酸检测;公布确认病例行踪、涉及区域和场所,同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一系列举措,被评价为体现了上海抗疫的“速度与温度”。
“任何一个细微的数据,都是跑赢疫情的关键。”谢晓峰深有体会,实战中展现的快速和精准,离不开必要和充分的准备。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数据部门的省级公安,上海市公安局依托“两张网”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公安与疾控、卫健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的信息通报无缝对接,为大数据排查提供了丰富的比对数据源,也为数据流调工作夯实了基础。仅8月以来,谢晓峰和同事们就先后完成了12名新冠确诊病例的数据流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