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史上因古代避讳而曾被改名的城市与人物( 二 )


6.纯化县→正义县→蒙山县
同样需要避讳同音字的还有唐宪宗李淳 。《旧唐书·宪宗纪上》说:“丁未,改桂州(笔者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 。”
到了北宋太平天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通过“浮光烛影”当上了皇帝,又将正义县改为蒙山县(现属梧州市) 。
不过,赵光义还算通情达理,允许同音字存在 。他把丹州(现属陕西延安市)义川县改为宜川县,常州义兴县改为宜兴县,郴州义章县改为宜章县,戎州义宾县改为宜宾县等 。
7.恒山→常山
汉文帝名叫刘恒,在他当上皇帝后因避讳不仅把“姮娥”改名为“嫦娥”,把春秋战国时候的齐国权臣田恒改名为“田常”,还把恒山改名为“常山”,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
8.建业(邺)→建康
公元229年,三国吴大帝孙权在如今的南京城建都,改秣陵为建业 。西晋太康三年(282),晋武帝司马炎将建业改为建邺 。西晋建兴元年(313),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即皇位,即晋愍帝,因避讳而改建邺为建康 。
至于后来建康怎么成为现在的“南京”的,那是明朝的事 。后来的建康城历经改名为江宁,中间又改回为建康,朱元璋称帝时称作应天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作为“留京”(即陪都)而改叫“南京”的,真正命名南京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 。
9.孝昌县→孝感县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因其祖父名国昌,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 。现在的湖北孝感市下面还设有孝昌区 。
10.安康→汉阴,绥安县→广德县,宝安县→东莞县
古时,不但要避皇上和名人的讳,还避恶人的讳,也就是我们说的“憎讳” 。唐肃宗最看不起小人安禄山,以其为国仇恶闻其姓,把当时有“安”字的城市名一律改掉,于是一口气就改了几十个城名 。据《举例》卷二记载,他把当时的安康改为汉阴,安化郡改为顺化郡,同安县改为桐城县,绥安县改为广德县,宝安县改为东莞县,安昌县改为义昌县等 。有的不但改原字,连同音字也一律改掉 。
11.王昭君→王明君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后,遂追授父亲司马昭为文帝 。为避讳,那时的书籍都会将“昭”改为“明” 。《说文解字》中有“昭,日明也”的解释 。所以,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汉时期出塞和亲的的王昭君(名嫱)也就被称为“明君”、“明妃” 。后人也沿用这种说法,如杜甫七律《咏怀古迹》(其三)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12.唐玄宗→唐明皇
我们知道,皇帝死后会有庙号,也有谥号,但实际上因为本身的忌讳而很少有称呼皇帝谥号的 。比如说,梨园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为“玄宗”,而谥号为“明” 。到了清朝,因为要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唐玄宗这个称谓那是严禁的了,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这是在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称呼 。
13.王世充→王充,韩擒虎→韩擒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除了把观世音改为“观音”,还把隋末唐初的割据者王世充改名为“王充”,把唐初宰相裴世矩改名为裴矩,同样都是去掉中间的“世”字;而李世民的太爷爷、李渊的爷爷叫李虎,唐人也将隋朝将领韩擒虎写成韩擒 。
据说后人还因上述改名而闹出不少大笑话: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王世充写成“王充”,中间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唐人撰《隋书》而将韩擒虎写作“韩擒”后加一空格,后人在传抄或翻刻时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刻书时便把空格擅自去掉,成了王充(他可是汉代大哲学家哦)、“韩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