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秀|“你像我妈妈”

新华社昆明9月10日电(采访人员严勇)“你怎么了?”
“我觉得你像我妈妈。我想抱抱你。”
一次,班里有个女生突然走过来,一把抱住杨启秀,眼睛通红。孩子爸妈在外地打工,她常年跟外婆住。了解情况后,杨启秀时常把她喊到边上谈心。
2004年,年轻的拉祜族女孩杨启秀选择回到生她养她的大山里,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此后,在这个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哈卜吗村小学,她坚守为学生点燃读书梦的初心,一待就是十多年,如母亲般给予孩子们陪伴和温暖。

杨启秀|“你像我妈妈”
文章插图

杨启秀在给学生们上课(9月7日摄)。
菜地里的“倔强”
9月8日下午,哈卜吗村小学后边的一块菜地里,孩子们有的清杂草收藤蔓,有的扛着南瓜一路小跑,好不热闹。不一会儿工夫,地里的南瓜就收完了。杨启秀又带着孩子们开始学习育苗,准备种上一些大白菜和青菜。

杨启秀|“你像我妈妈”
文章插图

哈卜吗村小学的同学们搬着收获的南瓜返回学校(9月8日摄)。
“我们先把种子一颗颗撒下去,过一个月就会长出菜苗。”杨启秀蹲在地上边说边示范,孩子们学得很认真。
老师授课一结束,孩子们就自己动手了。男生负责锄地,刨出一个又一个坑,女生往里撒种子、浇水。“种菜好玩着呢!”三年级学生罗娜拉说。
这是哈卜吗村小学一周一次的劳动课,上课地点就在这块小菜园里。只要不下雨,孩子们就会跟着老师准时下地,学着锄地拔草、施肥浇水。
“从播种到收获,孩子们全程参与下来,更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更懂得珍惜粮食。”杨启秀说。

杨启秀|“你像我妈妈”
文章插图

劳动归来的孩子们双脚沾满泥土(9月8日摄)。
近期恰逢雨季,结束当天的劳动,师生们几乎满脚是泥,有些孩子还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大花脸”。休息十多分钟后,孩子们开始打扫校园卫生,顺手就把身上的脏衣服给洗了。
在哈卜吗村小学,这块菜地伴随一代代师生成长,见证了学校的变迁。
“那个时候学生都是自己背米来学校,等到开饭时,就着一点煮熟的佛手瓜和辣椒面吃。”回忆刚工作时的情景,杨启秀非常动容,“因此,老师就带着学生一起种菜,解决了吃不饱饭的问题。”
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这块菜地仍然有着特别的价值。每周三下午,她就会领着孩子们来到这个设在菜地里的户外课堂,拿起锄头和镰刀,开展一场特殊的教学。
“以往菜地是为了解决温饱;如今它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这块菜地我会一直保留下去!”杨启秀说。
“我也是大山里的孩子”

杨启秀|“你像我妈妈”
文章插图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1年9月8日,杨启秀在督促学生们午休(新华社采访人员江文耀摄);下图为2003年,哈卜吗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宿舍里吃饭(新华社采访人员秦晴摄)。
2004年,中专毕业的杨启秀来到哈卜吗村小学,如愿当上一名人民教师。可刚来的那一天,她还是被眼前窘迫的教学条件所震惊。穿过简陋的一扇门,来到所谓的教室,实际上就是一层挂墙房,连门窗都是破的。学校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校舍,孩子们挤在用竹片搭建成的狭小空间里。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厨房,成了杨启秀的宿舍。
“床板还会夹人,稍不注意半夜就会被夹醒。”杨启秀当时23岁,心中不免有些想打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