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还原珠峰救人事件前后 历史之最素材( 三 )


罗彪说,在山上的每时每刻,夏尔巴都应该跟随客户左右,因为8000米以上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 。据他了解,在下撤途中,夏尔巴给刘女士比手势说,他要先回C4营地去烧水 。由于语言不通以及体力不支,刘女士无奈之下同意了夏尔巴的提议 。夏尔巴走后不久,刘女士就发现她的主锁卡在路线绳上,动不了了,没过多久,她便倒在了路边,直到被范江涛发现 。罗彪承认,夏尔巴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
刘女士能被成功救援,一方面是因为范江涛和谢如祥从C4营地开始冲顶不久,体力良好,还有多余的补给尤其是氧气用于救援,当天的天气也很好,夏尔巴的体力也不错等等 。更重要的是,倒在路上的这个人他们认识 。
一名在珠峰做过多年登山服务的向导说,在这样的高度,被救是一种运气 。但对于救援者来说,很大程度上,救援意味着“遗憾”——不得不放弃登顶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的背后是漫长的时间准备,几十万的资金投入,以及他们所背负的关于团队的荣誉 。
和刘女士相比,贵州人陈学斌就没有那么幸运 。5月18日,陈学斌在失去意识前,几名登山者先后和他有过短暂的交集 。当时经过陈身边的登山者们不是不想救,而是有心无力 。
美国著名登山家科莱考尔在他那本名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写道: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 。8000米,不是道德的边界,而是能力的边界,人们选择见死不救,不是道德的缺失,更大的原因是能力的不足 。而这种不足,值得被理解并原谅 。面对高寒、空气稀薄,救援者除了要牺牲氧气、食物、体力外,还要一同承担死亡的风险 。
珠峰登山季分为春秋两季,其中春季攀登人数较多,最佳时机通常是5月中旬后的一段短暂窗口期,因为那时温度较高、风力较缓 。“今年是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珠峰登山季 。”尼泊尔旅游局官员介绍,今年春季登山季,已有12人死亡、5人失踪 。有媒体分析,今年珠峰春季登山季死亡和失踪人数偏多,一方面是登山人数多,不少登山客缺乏经验和足够训练,同时也造成山顶拥挤,导致危险发生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天气条件比往年恶劣,还伴有极度寒冷 。
今年春季,攀登珠峰的人创下历史之最 。图片来源网络
网络的漩涡
其实,把刘女士救回到C4营地里后,谢如祥就已经感觉到不对 。
回到C4营地后,范江涛非常照顾刘女士,不仅把自己的睡袋给了她,还时不时起来照顾 。但刘女士半夜醒来的一句话,就是让范江涛找手机,看看自己是几点登顶的,这显然让没有登顶的范江涛感受到不舒服 。
被救后的第二天清晨,刘女士被凯途高山公司的夏尔巴接回了自己的帐篷,双方再次见面是几天后加德满都的酒店 。谢如祥回忆,刘女士当时在餐厅跟她打招呼,声音很小还有些怯 。当然,作为北大山鹰社的老队长,谢如祥深知这次遇险的经历会对刘女士的心里造成很大的影响,会自卑、会不安;她的身体也没完全恢复,对之前发生的事情可能只有一些片段记忆 。
至于珠峰上救援产生的1万美元救援费用 。谢如祥回忆道,他和范江涛下撤回珠峰大本营后,觉得允诺给夏尔巴一万美元有点冲动了,于是跟高山公司的领队商量,决定给两个夏尔巴每人5000美元奖励 。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夏尔巴救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救了,对此我是很感动的 。”谢如祥说,他的夏尔巴特别淳朴,到了南坡大本营后匆匆找到他,他不是来领那一万美元的,“而是担心没有带我登顶,我会不想付他1500的小费 。”毕竟,珠峰登山向导的收入占据夏尔巴们全年收入的1/3,这里面又属客户支付的小费占据大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