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义释严颜真相文天祥为何说他做了断头将军( 二 )


网络配图
事成后巴将军却不同意割让城池,因为巴国的人民不愿做楚国的奴隶 。巴将军对来讨城的楚国使者说:“我有一个更贵重的东西,请你拿去酬谢楚王吧 。”楚使带回去的,是巴将军的头 。传说巴将军自己把头砍下,血喷三丈余高,而身子久久不倒 。或说巴曼子有失信义 。我却不以为然 。谁能说巴将军的头不比三个城池更贵重?如果说巴将军有失信义,那也是舍小义而就大义 。事实上,楚王并没有因此兴兵征伐巴国,他只是长叹一声:“如此忠臣,惜不忠于我 。”然后以上卿之礼厚葬了他 。巴将军就此成了巴蜀永远的英雄,严将军也义无反顾,追随了他 。
可是这段文字有什么依据?是不是今人美化严将军?县志上有没有记载?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没有记录下来?这些都是问题 。尤其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太广,没有有力的证据来推翻它,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 。
这些疑问在我心里已经有很多年了 。直到最近我看了《三国志》里的《蜀志·张飞传》,才觉得严将军没有投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张飞传》对张飞义释严颜一段是这么写的: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
这里张飞确实义释了严颜,并很敬重他,“引为宾客” 。但从这段文字里看不出严颜投降了,更看不出他号召手下投降,所以张飞才需要“所过战克” 。当然张飞对严将军的“引为宾客”,也有可能只是一种变相的软禁 。《三国志》在这里对严颜的描绘极为正面,且栩栩如生 。对张飞义释严颜的行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说,“有国士之风” 。《三国志》里再没有对严颜将军的其他记载 。刘璋手下的与严颜同级甚至更低的人投降了刘备后,都获赏赐,很多并受重用,《三国志》都有他们的传,虽然大都较短 。如果如《三国演义》所说,严颜真投降了刘备,那么依据他在演义中的事迹来看,他绝对是蜀汉数得着的大将,不可能不入传,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里也应该提到他 。
网络配图
【张飞义释严颜真相文天祥为何说他做了断头将军】《三国志》是信史,后来的史书,比如宋代的《资治通鉴》,对张飞义释严颜一段都完全采用了《三国志》的说法 。另有一些史书对严颜将军有零星记载,但都不构成对《三国演义》的支持 。比如《四川通志》记载:“汉将军严颜墓,在(四川巴中)城西蒙外,有庙在墓后 。”但这并不说明严颜是蜀汉将军,因为东汉巴郡太守也是汉将军 。而且《四川通志》修于清嘉庆年间,甚至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对遥远的三国历史的有些记述,不排除是依据传闻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指出严颜墓不在忠州,而在同在四川的巴中 。当然巴中和忠州相隔并不远,这个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而在严颜故里忠州乌杨区将军村的将军墓则可能是衣冠冢 。
考虑到《三国志》,《资治通鉴》,李世民和文天祥都比《三国演义》成书的明代早很多而且更令人信服,《三国志》又是写于三国刚过的晋代,以及严颜将军不投降的更合理性,我们可以基本肯定,严颜将军并没有投降,他确实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严颜将军壮烈的言行,正代表了巴蜀英雄不屈的气节,所以他才被后世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