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三 )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
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临时宫殿,就在现在中南海一带的西北 。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在郊区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
网络配图
从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胜利后,他检阅了所带领的庞大军队 。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位于昌平以北20多里的一片山麓带,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
徐皇后陵墓的修建,让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剩下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
公元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表示: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 。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
在将近600年前,北京一次性地会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紫禁城,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