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二 )


在京城 , 翰林们除了编修各种书籍以外 , 级别高的还要担负起皇子皇孙的教育以及皇帝的顾问 。所以有两个地方和翰林的关系密切 , 一是上书房 , 二是南书房 。
上书房是皇子读书的地方 , 清代有硬性规定---非翰林不能当皇子的老师 , 而这些学生中将产生未来的皇帝 , 老师自然也师凭生贵 。
南书房是翰林们轮值以备皇帝顾问咨询的地方 , 在此入值的翰林官统称“南书房翰林” 。皇帝以南书房为媒介 , 除了同翰林们探讨学问外 , 还可以了解皇宫内外的情况 , 体察民情 , 并借此考察翰林们的德才;而翰林官们通过南书房为载体 , 也搭建了一座与皇帝沟通的桥梁 , 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网络配图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 所谓的“穷翰林”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 , 除非这个翰林生性有洁癖 , 闻到铜臭味就避而远之 , 或者读圣贤书读的走火入魔了 , 真的按书上一板一眼的那一套来处事 。
翰林在明清时候的荣誉是至高的 , 要想当上内阁大学士这个文官的最高品秩 , 前提就得是翰林出身 。不仅生前翰林的地位尊贵 , 就连死后也能体现出来 。
中国是个很重视“死”的国家 , “怎么死”或者“死出什么体统”是个很让人计较的问题 。官员死后的谥号事关个人和家族的荣誉 , 在活着的时候就要为之努力 。
清代的谥法规定 , 大臣非翰林出身者不得在谥号中用“文”字 , 有清一代极少例外 。比如左宗棠 , 因为他镇压太平军以及平定新疆的巨大功勋 , 才破例由举人出身晋升为东阁大学士 , 封恪靖候 , 死后谥“文襄” 。
所有大臣中的谥号又以“文正”二字最为尊贵 。整个清朝总共有八位获得“文正”谥号 , 他们分别是:尚书汤斌、大学士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 这八个人全是翰林出身 。
翰林生前死后都如此荣耀 , 难怪大家挤破了头都要过把翰林瘾再死 。
【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