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下落之谜:唐太宗陵寝中未必就是真迹( 二 )


一天扮作赶考书生的萧翼喝的烂醉如泥 , 他突然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 , 对辨才和尚说到:“这是王羲之真迹 , 万金难买 , 你我是莫逆之交 , 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计 , 对萧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 , 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萧翼装作没有听到 , 昏昏睡去 。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 , 赶紧住嘴 。萧翼一直“醉而不醒” , 似未听见 。第二天辨才见萧翼迟迟未来吃饭 , 前去催请 , 发现萧翼已不辞而别 , 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许多银两 。
【《兰亭序》下落之谜:唐太宗陵寝中未必就是真迹】 太宗皇帝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 。因为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 , 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 , 加五品 , 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 。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 , 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 , 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 , 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 , 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 , 又过了几个月 , 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 , 谷三千石 , 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 。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 , 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 。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 , 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 。塔造得特别精丽 , 直到现在还在 。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 , 不能吃硬饭 , 只能喝粥 , 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得到《兰亭序》后 , 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 , 各拓数本 , 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 。
又一说:隋末 , 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个僧人有三样宝物 , 非常珍惜的收藏着 。一是王羲之手书《兰亭序》 , 二是铜制神龟 , 三是铁制如意 。唐太宗知道后 , 他派去一个人 , 用欺骗的手段 , 从这位僧人手里弄到了《兰亭序》 。僧人失去《兰亭序》后说:“第一宝物没有了 , 其余的宝物还有什么会值得可爱收藏的呢?”于是用如意击石 , 打断了扔了;又将铜龟的一只脚摔坏了 , 从此不能行走 。这一种说法可能是第一种说法的误传 。无论如何 , 这两种说法都承认是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 。然而 , 唐太宗千辛万苦得到的《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的真迹却得到了后人的怀疑 。
1965年5月22日起 , 《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写的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 , 文中的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 谢鲲是晋朝宰相谢安的伯父 , 二人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 , 和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一样 , 他推断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 , 并经多方考证 , 认为《兰亭序》后半部分有悲观论调 , 不符合当时的思想 , 从而确认《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 , 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 , 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永兴寺和尚智永所“依托” , 即冒名王羲之的伪作 。他还进一步提出 , “现存王羲之的草书 , 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 , 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沫若此文发表后 , 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和极大关注 。南京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 , 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 , 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字体在当时已经形成 , 并趋向成熟 , 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