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解密: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解释存在疑问( 二 )


接下来我们再看“徒刑”一词 。“徒刑”和“刑徒”不能混淆 。指囚犯或获刑之人应该是“刑”在前“徒”在后,称“刑徒” 。比如《秦始皇本纪》有“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 。
“徒”在先秦时期有步兵、士兵的意思 。《诗经》有“公徒三万”,是指国家军队三万人 。《左传》“率徒以往”,带领军队前往 。《礼记》“五十不为旬徒”,50岁以上不服兵役 。
这里的“徒”都是军队、士兵的意思 。
如果这样理解“徒”,意思就明确了 。断句可为“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意思是:“宫内官员、军队和囚犯70余万人”;断句亦可为“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徒刑者”三个字合并解释为“士兵获刑之人”,就是六国战败被俘的士兵 。
不管是把“徒刑”两个字分开断句还是合起来理解,“徒刑”二字都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刑事罪犯 。《史记》的其他篇章也佐证了这一点 。比如1,《史记》中多次称修骊山作阿房的这七十万人为“徒”,而没有“刑”字 。《秦始皇本纪》少府章邯向秦二世提议:“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陈涉世家》“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 。”
2,陈涉、吴广起事之后,少府章邯带领这些“徒”,去对抗陈涉的军队 。这些“徒”迅速调动,能攻善战,不仅很快击败数十万陈涉、吴广军队,还打败了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所率领的军队,杀死项梁 。可见这些“徒”具有很好的军事素养,不完全是一般的刑事罪犯 。

【秦史解密: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解释存在疑问】 不管怎么样,把“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牵强地解释为几年就宫了几万男人,判处了总计70万的罪犯,由此得出暴政的结论,那是错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