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宋代奸臣比较蔡京是帮凶秦桧才是罪魁( 四 )


二度任相后 , 赵鼎越来越感到行事艰难 。艰难的关键 , 是因为赵构在内政外交政策上 , 起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要贬死张浚 。张浚是有“勤王”之功的 , 苗刘之乱的平定 , 几乎是张浚一手策划的 , 但当他辞职后 , 赵构却无情地说:“浚罪当远窜 。”要将其贬至岭南 , 而岭南在当时却是死地 。为此 , 赵鼎偷偷扣下诏书 , 然后反复做赵构的工作 , 说张浚有“勤王”功 , 又说他有八十岁的老母要照顾 , 几乎是哀求 , 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 , 赵构才勉强同意张浚贬岭南稍北的永州 , 其实也离死地不远 。二是热衷于向金乞和 。金国派人前来议和 , 说是议和 , 实际是以逼宋称臣、纳岁币等屈辱政策招降而已 , 所以朝臣都认为金人不可信 , 反对议和 , 而赵构却深信不疑 , 对反对议和者竟然一反常态地大发雷霆 。三是秦桧上台 。秦桧建炎元年(1127)被金人俘获 , 建炎四年(1130)忽然携家而还 , 十分吊诡 。秦桧回来后 , 赵构曾用他为相 , 但不久就被朝臣论罢 。然而 , 自从张浚离朝 , 秦桧就在赵构的安排下 , 再次进入了核心决策层 。绍兴八年(1138)三月 , 秦桧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 , 与赵鼎并相 , 他那“南人归南 , 北人归北”的投降说又浮出了水面 。
综合其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 , 关键是从张浚去国、秦桧归队开始 , 赵构就已经被秦桧说动 , 选择了投降金国、屈辱偏安的国策 。而对于坚持与金势不两立的赵鼎来说 , 道路的选择就意味着前途与命运的选择 , 即便他不是激进派 , 但只要他坚持抗金 , 反对屈辱议和 , 就必须接受贬官的现实 。于是 , 这年十月 , 赵鼎被罢去宰相职务 , 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 , 再也没能回来 。从此 , 秦桧独相 , 全权处理南宋对金乞和事宜 , 前后专权十八年之久 。
谪贬多处绝食而逝
宋高宗赵构执政初期的政策有其摇摆的一面 , 有时主战 , 有时乞和 。但自从秦桧任相以来 , 朝廷政策基本就是一味乞和、苟且偷安了 。秦桧是坚定的投降派 , 赵鼎是坚定的抗战派 , 所谓“道不同 , 不相为谋” , 注定了二人水火不容的死敌关系 。
如若要细察和掂量一下秦桧在高宗朝的地位 , 可把他与北宋徽宗朝的宰相蔡京进行一番比较 。秦桧与蔡京的最大不同就是 , 秦桧能主导宋高宗的朝政 , 而蔡京却无法左右宋徽宗的大政方针 。也就是说 , 秦桧任相时 , 宋高宗在外交内政上 , 大都听命于宰相 , 而在宋徽宗眼里 , 蔡京不过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钱袋子 。蔡京创设“应奉局” , 大兴“花石纲” , 改革盐法和茶法 , 为宋徽宗在享乐和金钱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 , 他任相期间 , 陈东等几个太学生就可直接上书骂他国贼 , 宋徽宗甚至三次让他退休 , 拿掉他就像拿掉桌上一个杯盘那么容易 。两者相较 , 秦桧堪称权臣 , 而蔡京只是一个通过不断满足皇帝欲望而获得宠幸的弄臣 , 秦桧是祸国殃民的罪魁 , 蔡京只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帮凶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 , 秦桧能够轻轻松松裹挟着皇帝 , 以皇帝的指挥棒实现自己巩固权位、排除异己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