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二 )


概括为政之道 , 贾谊得出结论说:“夫民者 , 万世之本也 。”根据这个结论 , 贾谊告诫为政者 , 为政之要 , 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 , 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 。他说:“凡居于上位者 , 简士苦民者是谓愚 , 敬士爱民者是谓智 。夫愚、智 , 士民命之也 。”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 , 而且到底是愚蠢 , 还是聪明 , 要由百姓说了算 。最后 , 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 , 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 , 指出:民本不可轻 , “轻本不祥 , 实为身殃” , 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 , 而能居安思危 , 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 , 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的“民本论” , 其说不可谓不精 , 其理不可谓不明 , 其情不可谓不真 , 其意不可谓不切 。然而 , 其后的为政者 , 往往不能信而从之 , 履而行之 。自西汉以后 , 朝代更迭 , 江山易姓 , 多少顶皇冠落地 , 多少人黄袍加身 , 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
汉代以降迄于隋唐 , 其间 , 虽有三国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 , 强赖民力 , 威恃民势 , 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 , 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 , 引古语“君者舟也 , 庶人者水也 ,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 , 来规诫警醒自己 。然而 , 多是蹈袭前人旧语 , 并未有所发明 。
直至北宋仁宗时期 , 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 , 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 , 追考历代史实 , 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 , 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 , 不视其治乱 , 视民而已 。民者 , 国之根本也 。天下虽乱 , 民心未离 , 不足忧也 。天下虽治 , 民心离 , 可忧也 。”揭示了民心之离否 , 与天下治乱的关系 。然后 , 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 。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 , 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 , 无民则天下空虚矣 , 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 , 名号不足守 。”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 , 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 , 大臣不能亡国 , 惟民能亡国 。”因为 , “民 , 国之根本也 , 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 , 纣之亡亦以民也 , 秦之亡亦以民也 。”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 , 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 , 以草莽视民 , 以鹿豕视民” , 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 。同时 , 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 。虽然 , “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王莽之夺” , 但是“汉终不亡” , 因为“民心未去也” 。尽管“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 , 而“唐终不亡” , 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 。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 , 民心尚在也 。”由于“汉高祖、文、景 , 唐太宗 , 其有以结民心之固” , 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 , 虽王莽篡汉 , 而民思汉恩未已 , 所以“光武乘之中兴”;唐朝武氏、安禄山、诸侯之乱 , “唐已亡矣 , 而民尚思唐德未已” , 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