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高长恭( 三 )


网络配图

在正史里提及此事时,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鲜卑族本就能歌善舞,兰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乐造谐颇高,因此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作《兰陵王入阵曲》,一来可作颂歌敬献领导,二来可作军歌鼓舞士气,也自在情理之中 。不过,后来与面具扯上关系,由简单的歌谣转变为壮美的舞曲,再升华成华丽戏曲,倒是与军士无关,而是与北齐发达的俳优文化有关 。
同样流淌着鲜卑族血液的唐朝,后来完全继承了北齐的俳优文化 。其中,以创立教坊的唐玄宗最为痴迷,贡献也最为突出 。《旧唐书·音乐志》称:“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谣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 。”也就是说,这些多是缘自北齐的歌舞戏,“戏弄”的娱乐色彩太重,无法当作正统的雅乐、宴乐、法乐等“正声”,可唐玄宗又是喜欢不得了,那就干脆设个教坊,专心用来表演散乐百戏 。
在艳丽的脂粉香气中,被彻底娱乐化的《兰陵王入阵曲》也渐渐褪去武曲的本色,渐变为“软舞” 。到了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 。按王灼《碧鸡漫志》的说法,已经“殊非旧曲”,早与悲壮激烈的战场节奏无关了 。
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倒是保留了几份真实的原貌 。和唐玄宗一样,日本人也非常喜爱兰陵舞曲,而且要宽容得多,引入日本后,视为正统的雅乐 。另外,由于对于引入的盛唐艺术非常敬仰,也格外珍视,日本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我们也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了着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除却穆重的音乐和精美的服饰外,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张头顶饰有辟邪神兽,高鼻深目,表情凶狠的华丽面具了 。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 。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 。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对哪些历史人物寄以厚望,就会加上诸多的美化和修饰 。就算是区区400字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延伸很多他的传奇故事 。这或许就是后来兰陵王被戴上面具的由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