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为何会对孔子思想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 三 )


郕邑 。在宁阳县东庄乡境 。《列子.天瑞》篇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 。”荣启期是隐士,已经九十岁了,身披鹿皮,腰束草绳,正在弹琴唱歌 。孔子问道:“什么事情使先生这样高兴呢?”荣回答说:“使我高兴的事太多了 。世间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能生而为人,是第一件乐事;人又分为男女,男尊女卑,我能作为男人,是第二件乐事;有的人寿命短暂,甚至夭折于母腹、襁褓之中,我有幸活到九十岁,是第三件乐事 。生活贫寒是贤德之士的通常处境,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我能在正常处境中度过一生就很满足了,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呢?" 孔子听了深有感触,说:太好了!真是能自我宽慰的人!这件事情给孔子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泰山还有关于孔子的建筑 。孔子庙有两处,一处在泰城岱庙东南,始建于宋代,一处在岱顶天街东首,碧霞祠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庙中除奉孔子外,还祀颜回、曾子、孟子、子思,是为“四配”,另有“十二贤哲”列祀 。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题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孔子登临处”牌坊 。在红门宫前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东都察御史朱安等人建 。坊上镌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不过汉代以前,登山是走泰山东路,入山须走大津口乡 。明人在此建坊是以儒家文化晓喻游人,“代圣人立言”,扩大孔子在泰山的影响 。
孔子弟子中多有与泰山相关者 。其中首推大弟子颜回 。《孔子家语》载:“颜子与孔子上鲁泰山,孔子东南望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以示之 :若见吴阊门乎?颜渊曰:见之 。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白练之状 。孔子抚其目而止之 。”其地在岱顶孔子庙前,明人于此立“望吴圣迹”石坊 。此处又称望吴峰、孔子岩 。在泰山西南、汶水以北的汶阳田中,有一处“颜子坡”,是师徒二人下山后到过的地方 。这位学深而命短的颜回,引起了泰山人的怀念 。曾子,是孔门弟子中研究忠、孝最有成效者,称为曾子学派,著有《孝经》、《大学》等,被后代奉为“宗圣” 。曾子又是早期泰山民歌的作者 。据《琴操》载,曾子微时“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父吟》” 。其曲调沉郁苍凉,富于哀婉之情,后遂流传广泛 。后世的诸葛亮、李白等都善于吟唱此调 。这应当说是曾子对泰山文化的贡献 。有若,亦称有子,孔门十二哲之一 。在《论语》中,孔门弟子只对曾参、有若称“子”,足以说明他在当时的地位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孔子死后,弟子们日夜思念 。因有若貌似孔子,子夏、子张、子游等人遂相商议,立有若为师,一如孔子生前那样恭敬地侍奉请教 。有子故里在泰山脚下肥城有家庄,是有若后裔聚居之地,有子墓在有家庄附近,清乾隆五十年(1785)曾出土宋代碑碣,证明其为有子墓地无疑 。
冉耕,字伯牛,十二哲之一,以德行与颜回、闵子骞、仲弓并称 。孟子门人公孙丑认为冉耕大致接近孔子,只是没有孔子那样博大精深 。后来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伤心地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冉耕故里在肥城冉家庄,冉氏后裔聚族而居 。村内有冉子祠,是族人奉祀祖先冉子之处 。清雍正十三年(1735)专为冉氏族人设世袭五经博士一员,奉祀生十二年,以示对这位贤哲的优抚 。林放,是一位学识渊博、精通礼仪的学者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当季氏要祭泰山时,孔子气愤地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乎?”林放故里在今新泰放城乡,地望即以林放得名 。清乾隆六十年(1736) 。当地出土一块残碑,证明其为林放故里 。当地人称为“泰山林放”,作为泰山人“知礼”的杰出代表,并专门在其故里建起一座先贤林放祠,供人们祭祀瞻仰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 。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礼乐,由此得窥封禅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开阔的眼界胸襟审度自己德才学识的修养;孔子临终,孔鲤,颜回、子路相继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后歌声,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 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