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中,有许多非自然增长的因素,如康熙五十一年实施“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废除了千百年来按人丁征税的政策,还有统计方式的变化等等,但人口总数迅速膨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清人口爆炸式增长而可耕地面积增长有限,虽然粮食等作物产量与品种都有增加,但与人口增长的却不成比例,所以,对土地气候条件不甚挑剔,种植不需太多技术的番薯就大行其道了 。
清代民食不足,以政府的力量推广番薯,大约始自于康熙时期 。《清稗类钞植物类》载:“康熙时,圣祖命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可见番薯经明末到康熙时期的流传与推广,其时国内不少地方已有种植,尤其是南方一些省分,已较普遍 。雍正至乾隆初,番薯已成为南方一些地方贫苦人家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雍正年间,一些地方大员给皇帝报告就说明了这种情形: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巡抚黄国财奏报:“查泉州府属之惠安、同安、金门沿海处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値米贵,近海穷民不无艰苦 。”(《硃批谕旨》卷19下《硃批黄国财奏折》)番薯的收成与下层百姓的生活,已有很大关系 。雍正六年(1728年)两广总督孔毓珣奏:“查潮州民间原多种番薯,以代米粮,现俱大收,每觔卖钱一文,黄冈、碣石一带每十斤卖钱七文,约计一人一日之食,费钱不过一二文 。”(《硃批谕旨》卷7之3《硃批孔毓珣奏折》)清代文献中此类奏报还有不少,可见,乾隆以前,番薯主要产于广东和福建两地,并成为下层百姓日常食物,在发生水旱灾荒的年分,更是小民救饥度荒的救命之物,因此才会进入地方官员给皇帝的奏报中 。
乾隆以降,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从南向北得到进一步推广 。除了民间自然传播外,官方出面进行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 。最初,还是一些地方官员为当地的安定而进行的推广,后来逐渐演变为由最高统治当局出面,大力推广 。
自乾隆初起,地方官员推广种植番薯的例子不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徽巡抚潘思榘要求全省种植红薯,得到部分落实 。安徽凤台县知县郑基“尝循行阡陌,见沙地硗确多不治,教民种薯蓣,佐菽麦,俾无旷土 。”乾隆间山东范县知县吴焕彩在当地“教之种番薯,民困乃纾”(《清史稿》,《郑基传》,《吴焕彩传》,卷477) 。较典型的事例是,山东按察使陆燿,总结当时种植番薯的经验,写成《甘薯录》,刊刻发给各府州县,宣传种植甘薯的好处和方法,收到很好效果 。大体上,从南到北,逐步传播推广,有些地方推广比较顺利,如江西、安徽等地,有些地方则几经周折,如天津、河北等地,因种秧的保存遇到气候因素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得以推广的 。《清高宗实录》卷1326载: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发布上谕,命令以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乾隆帝在上谕中对山东按察使陆燿进行了表彰,说他写的“甘薯录”通俗易懂,命令“多为刊刻”,“颁行各府州县,分发传钞,使皆知种薯之利,多为栽种” 。又说,现今河南欠收,地方官员要仿照南方省份的办法,大力推广番薯 。其他一些地方,也要把《甘薯录》“多为刊布传钞,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将此传谕知之 。”
至此,番薯在京畿地区和河南等地,进一步大规模地推广开来,成中国境内更广大地区下层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
番薯的推广在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有四:其一,它成为广大下层人民弥补粮食生产不足的主要手段,史籍中此类记载很多,如赣南地方清初以来人地矛盾突出,百姓“朝夕果腹多包栗薯芋,或终岁不米炊,习以为常”(同治《赣州府志》卷20《物产》) 。其二,在可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也成为山区开发的重要农作物:如湖北襄阳一带,“崇山峻岭,尺寸开辟,其不宜黍稷者,艺薯芋杂以为食”(《皇朝经世文编》卷37) 。其三,它成为国家与人民在战争与灾荒时期的一种主要应对办法 。如乾隆后期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期间,清军购买了大量番薯和薯干,用于地方赈济 。而乾隆帝对于此种采购番薯放赈的办法表示赞同,并嘱咐负责官员,“所奏采买番薯一万斤,并拨米二千石,为数无多,恐不敷用”,地方官员和军前将领要“多为预备”,迅速运往当地,不要怕花费,如有不够就再拨些银两,“不可仍前惜费,致悮事机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15)其四,它也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的一种副食,如《燕京岁时记》所载的,乾隆以后,京中无论贫富,都以煮番薯为美食 。
- 被新旧两党公认的治国之才,蔡京又如何会成为奸佞之臣?
- 如何用玉米秸秆做青贮饲料
- 如何自制植物生根剂?
- 如何修剪芦荟啊?
- 西南战役过程简介西南战役最后的结果如何
- 电压力锅压力开关如何调节大小 电压力锅压力开关如何调节
- 如何把握荔枝、龙眼结果母枝的适宜放梢期
- 什么是红线虫病,有什么症状,如何治疗?
-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他为何会杀人
- 神探狄仁杰是如何让武则天节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