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官二代们平均年龄只有34岁非酒囊饭袋( 四 )


1906年11月,清廷颁布上谕,设陆军部,一切军务均归其管辖,任命铁良为该部尚书 。袁世凯大势已去,只得主动交归北洋六镇中的四镇 。次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失去了军权 。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帝死,铁良因劝说隆裕太后训政,企图排挤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排挤出京,调任江宁将军 。
尽管如此,铁良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仍然相当抢眼 。他与两江总督张人骏死守江宁 。江宁陷落后,他又跑到陕西组织了一支部队,经历大小数十战,攻克了十几座县镇,几乎控制了全陕西 。就在此时,清帝宣布逊位,这位忠心耿耿的铁王爷只好放下武器 。
最后的皇权捍卫者
晚清宗室中另一位有军事才能的人就是良弼 。良弼,姓爱新觉罗,虽出身满清宗室,然而血统疏远,其远祖是努尔哈赤之弟,该支系后又因故族籍被革,直到嘉庆年间才得以归宗,且仅是“红带子”,身份低于真正的帝胄“黄带子” 。良弼还是“苦出身”:他幼年丧父,家业早衰,全赖母亲抚养 。
不过比之平民百姓,贵族毕竟能获得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22岁时,良弼由湖北省选送赴日留学,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四年后,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回国,入练兵处 。成为了陆军第八标统带官 。宣统元年,清廷“从良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载涛不谙军事,凡事皆以良弼为“谋主”,后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 。
或是得益于早年的磨难,良弼没有八旗子弟的纨绔习气,为人简朴上进,讲究忠孝,且有真才实学,《清史稿》上说他“平日以知兵名,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此外尚有清廉、知人善任诸般优点,在集体堕落的晚清官僚队伍、尤其在宗室中,堪称鹤立鸡群 。
1912年1月12日,良弼与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26日,议事毕回家,在光明殿胡同家门口,遭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杀手彭家珍向其投掷炸弹,被炸伤左腿,不治身亡 。《清史稿》记载,良弼临终之际,反赞刺杀他的彭家珍“奇男子、真知我者也”,并感叹“我本军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从兹灭亡何?”良弼死后,宗社党大多鸟兽散,大清王朝也在一个月之内寿终正寝 。
八旗子弟的主流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如载泽、端方、铁良、良弼之类的人毕竟不是主流 。他们是“八旗子弟”中最优秀的代表,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八旗子弟”的主流还是载振这样的“贵二代” 。载振是总理大臣奕劻的长子,乾隆帝五世孙 。1902年,他曾挂着贝子的头衔,代表清朝廷赴英参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 。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 。回国后,他奏请成立商部,任尚书 。1906年,成立农工商部,任大臣 。也算是“成绩斐然” 。实际上,载振的思路才是“八旗子弟”的主流思维 。借着祖上的势力,赶紧发财!都说现在的“官二代”坑爹,晚清的“贵二代”不仅坑爹,他们是坑祖宗 。他们的高调、招摇,成为了租界里所有的报纸争相报道的花边新闻,也就成为朝廷无能、权贵腐败、造反有理的最好证明 。
一小撮满洲亲贵的力挽狂澜,挡不住另一大批满洲贵族的挥霍无度 。这些人挥霍的不是银子,而是政治信任 。
1907年,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莅临天津视察,北洋系军人段芝贵以巨资将名伶杨翠喜买下,献给载振,得到署黑龙江巡抚之职 。当时的名伶就是今日的影视明星 。此事由《京报》的汪康年披露,轰动京城 。御史赵启霖奏劾段芝贵“以天津歌妓杨翠喜献于载振,并以10万金为奕劻寿礼,遂得署黑龙江巡抚” 。慈禧太后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彻查 。载沣、孙家鼐为保全皇室体面,复命查无实据 。赵启霖反以“奏劾不实”被革职 。舆论哗然,朝廷的体面更加碎了一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