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作文开头( 六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
触景生情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
遥思远忆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 。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 。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质朴而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