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菜豆细菌性疫病,如何进行防治( 二 )


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 。豆荚染病,呈暗绿色油浸状斑点,扩大后变红褐色,稍凹陷,呈不规则形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黄色菌脓 。
细菌性疫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植株发病后产生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 。该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30度,高湿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
防治方法:加强综合防治的同时注意化学防治,主要用药如下:天达诺沙600倍液,或绿乳铜800倍液,或23%络氨铜400倍液,或铜高尚600倍液,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或多抗霉素400倍液,或氯霉素200毫克/千克,或黄腐酸盐600倍液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5~7天1次 。每间隔10~15天,药液中掺加1次600~1000倍“天达-2116”液(或5000倍康凯液) 。
绿豆杀菌用什么药最好
需要具体看是什么场所的绿豆使用了,是仅仅对豆种杀菌还是生绿豆芽过程消毒杀菌 。一般来说,绿豆等豆种或发豆芽过程消毒都需要使用食品级无毒性的植物杀菌剂 。从成分上来说要使用长效型并具有抑菌功效的消毒剂,例如食品级过**氢银离子复合型杀菌剂,可以参考德国、瑞士三诺西等 。
另外绿豆和发绿豆芽用到器皿、水体等也要进行消毒杀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生长过程避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 。
什么是花斑病
斑点病:又名白星病、穿孔病、褐斑病、叶点霉斑等名称.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台湾、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 。是一种为害轻微的次要植物病害 。因常与蛙眼病、破烂叶斑病、赤星病等叶斑病混生,不易区分 。
dot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为害嫩枝及果实 。发病初叶片表面出现近圆形褐色水浸状小斑,以后扩大为椭圆形至不定形,呈灰褐至灰白色,周围具有水浸状淡绿色晕环,病斑大小为15-20毫米,严重时病斑汇合,使叶片局部干枯 。后期病斑中部呈薄纸状,淡黄色或灰白色,易破碎,多发生在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片上 。潮湿时斑面现小黑点,斑面常易破裂或穿孔 。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展为不整形大斑,其后焦枯脱落 。
徒长枝或内膛一年生枝容易感病 。染病枝条皮孔突起,芽周变黑,凹陷坏死,边缘开裂 。幼果感病多表现为黑点型和疮痂型,近成熟果实多为褐变型 。
dot发病条件
该病为瓜灰星菌所致,病菌随遗落土中越冬,周年都有苦瓜种植地区越冬期不明显,可借雨水溅射传播,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于本病的发生,连作和低洼郁蔽、或偏施氮肥发病较重 。
dot防治方法
斑点病应采取以加强和改善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配合杀菌农药保护的综防措施 。
1、忌连作:因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故播前应彻底搞好清园工作以及避免连作 。与水稻轮作一年效果较好 。2、整地施肥:结合整地晒土起高畦,施足优质有机肥料,整平畦面以利灌排;避免单独或过量施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增强抗性作用 。3、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1)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氟硅唑咪鲜胺600-800倍液;(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高科56%嘧菌酯百菌清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普通菜豆主要病害如何防治?
普通菜豆病害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控制药物,主要通过抗病品种的选育、轮作换茬和其他一些栽培措施,减轻或防止病害流行 。
普通花叶病毒病(BCMV)种传率达20%~50%;田间由蚜虫、白粉虱传毒 。主要防治措施是早治蚜虫和白粉虱、轮作、采用抗病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