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死因探密并非贪吃死的而是死于食物中毒( 二 )


网络配图
杜甫时常在山野间采集药材 , 或者偶尔自己种植一些 , 他对于药物的药性、采集、炮制等都非常熟悉 , 留下了许多诗句 。但是这些亲手采集、加工而来的药材并非自用 , 而是要出售来维持生计 , 特别是较为名贵的药材更不可能留下自用 , 正如他在《赠李白》一诗中所说:“岂无青精饭 , 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 , 山林迹如扫 。”杜甫一生中 , 曾经屡次卖药来维持生计:
在长安十年 , 曾满怀政治抱负的杜甫科举失意 , 向权贵献诗也屡屡受挫 , 没有收入来源 , 时常忍饥挨饿 , 无奈之下 , 只好“卖药都市 , 寄食友朋”;“安史之乱”爆发后 , 他携家带口逃难途中 , 又操起采药、卖药的旧业 , “晒药能无妇 , 应门幸有儿” , 甚至一度濒临绝境 , 全家饿得呻吟不止 , 只好在山间捡一些橡栗充饥;到了成都 , 杜甫在浣花溪旁安顿下来后 , 还曾经开垦药圃 , 并“洗药浣花溪”;晚年流寓湘江时 , 又再操旧业 , 白天上岸卖药 , 晚上夜宿孤舟 。
“千秋万岁名 , 寂寞身后事” , 显然 , 这些悲惨的遭遇对于杜甫个人而言当然是大不幸 , 但对于诗坛而言 , 则是福音 , 或许正因为“诗穷而后工” , 由于诗人杜甫有切身的经历与感受 , 才能挥笔写下那些千古流芳的作品 。杜甫诗歌感人至深 , 具有无比的艺术感染力 , 甚至被认为可用来“治疗”疾病 , 当时便有“杜诗除疟”的美谈 。据时人记载 , 杜甫写《姜楚公画角鹰歌》诗后 , 曾请好友郑虔品评 , 郑虔读后说:“足下此诗 , 可以疗疾 。”这当然是在恭维 , 赞其将鹰的威猛描绘得极为形象 , 令人不觉悚然 。
网络配图
后来 , 郑虔妻子恰巧生病 。杜甫遂引自己诗句对郑虔说:“你先对夫人读‘子璋髑髅血模糊 , 手提掷还崔大夫’;如果没有好转 , 就再读‘观者徒惊掣臂飞 , 画师不是无心学’;若还是没有用 , 就读‘昔日太宗拳毛 , 近时郭家狮子花’ 。倘若病仍不愈 , 那么即使叫医和、扁鹊这样的名医来也没用了!”显然 , 杜甫是在与郑虔嘲谑而已 。不过 , 传到后来便出现了多种版本 , 甚至称有患疟疾者读其诗后霍然而愈 。但不论怎样 , 杜诗可以治病的名声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清代一则医案也称某人患有气痛症 , 每当疾病发作时 , 就赶快朗诵杜甫的诗 , 只要读上几首 , 气痛症立刻就好了 。其实 , 杜甫的诗当然不可能除疟疗疾 , 但若于病中品读 , 读之入神 , 不觉便会忘记身体的疾痛 , 这也算得上一种精神疗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