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鳌拜为何从一代忠臣到最后身死禁所( 二 )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 。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 。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 。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 。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 。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 。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 。
鳌拜被擒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 。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
【清朝鳌拜为何从一代忠臣到最后身死禁所】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 。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 。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 。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 。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 。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 。这时康熙皇帝早已布好六连环计策,意在生擒鳌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