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亲征瓦剌兵败被俘:明使节用火器震慑敌军( 二 )


翻开《明史》的“兵志”,确实提到了杨善所讲的“两头铳”,“正统末,边备日亟,御史杨善请铸两头铜铳” 。据史书描述,这种武器置放了三个火药筒,一次三发,能击溃敌军的骑兵,射程三百步 。后来甚至发展到一点燃火线,就九箭齐发,令人胆寒 。
明朝初年就很重视火器,明成祖的时候还设立神机营,并有圣旨称:“神铳,国家所重 。”早在永乐年间,河北边防各山顶都设置了大炮 。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即徐光启,大家可能只知道他写的《天工开物》,殊不知他是以科学家的身份担任明朝的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这几乎是张居正的地位了,也算是明朝罕见的理工男大学士 。
理工男徐老师很有眼光,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有了建立火器部队的设想,我们一起看看他在崇祯四年(1631年)的奏章 。徐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每一个营配备双轮战车一百二十辆,炮车一百二十辆,西洋大炮六十门,中炮八十门,鹰铳一百门,鸟铳一千二百门,配备作战士兵二千人 。这算不算明朝军事的大数据?
理工男徐老师对近代化火器作战也有具体设计:如果大量敌军迎面而来,明军就用大小火器轮番射击,“遇大敌,先以大小火器更迭击之”;如果是铁骑兵来袭,明军就用大炮直接射击,“若铁骑来,直以炮击之”;轰完之后,再用步兵冲锋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战争的饱和射击 。
这个理论,让三百多年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捡到了,他就喜欢饱和式炮击 。当然,不是隆美尔有意学徐老师,而是在战术上,两个人想到一块去了 。
可惜,明朝来不及等到实现徐光启的军事设想就灭亡了 。
细节二:
围绕“马和锅”
进行讨价还价
咱们还是回到开头,继续说说杨善与瓦剌国主的谈判 。讲完军事技术上的,就讲经济层面的 。
瓦剌方面说:你们明朝买我们的马,却又刻意压价,甚至砍价八成,这很不公平,“奈何削我马价”?
杨善等瓦剌国主吐完槽,马上跟着吐槽:不是我们砍价,确实是买不起,贵国每年提供的马越来越多,价格又高,我们不忍心拒绝,但又承受不了,不得已只好稍稍砍价,“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 。其实这个所谓的“微损之”,是杨善说的客气话,土木堡之变的前夕,就是因为太监王振故意要砍掉马价的八成,才引发战争 。
买马是明朝政府的事,还有民间的商业交易,瓦剌方面也吐槽:你们明朝的铁锅太贵啦,一口锅居然要两匹绢,岂有此理?
杨善对此也应答自如:贵国可能不知道吧,这些质量好而耐用的铁锅是广东产的,广东和北京相距万里,光是运费都不少,卖贵一点理所当然 。你们不肯出高价,卖方又不愿降价,两方发生矛盾,卖方只好关门不理你们,我们皇上哪里知道这些小事情,“卖锅者闭门不卖,皇帝如何得知”?
其实这也是明白地告诉对方,你们买锅是民间交易行为,我们朝廷没有插手的权力,也不好定价,犯不着为此发动战争 。瓦剌国主一听,觉得蛮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理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