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其实不用这些兵器!古代人用什么打仗( 二 )


武侠里的兵器都是科幻风
如果说古典小说的兵器还算“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话,那么武侠小说中的兵器基本上就算科幻范畴了 。比如说在古龙的名著《七种武器》中,除了长生剑、碧玉刀和霸王枪还基本算靠谱,像孔雀翎、多情环和离别钩这样的就是天外飞仙了,离别、多情和兵器能拉上什么关系?更别说《楚留香》中号称武林第一暗器的“暴雨梨花钉”了,这些“上古神兵”在真实战场中可能连义和拳的兄弟们都不会拿出来耍弄吧 。
一个最有趣的现象是,和中国古典小说不一样的是,在武侠小说中,最顶级的大侠(或者说男主角)往往是赤手空拳,要用兵器的话基本上都是剑,最厉害的武学除了内功之外基本上也是剑法 。令狐冲学的是“独孤九剑”,杨过用的是“玄铁剑”,袁承志用的是“金蛇剑”,张无忌学的是张三丰的“太极剑法”,梁羽生最喜欢的天山派就是以剑法立派的,小说名中有“剑”的更是极多:《广陵剑》、《冰魄寒光剑》、《冰河洗剑录》、《联剑风云录》等等 。
剑自然是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兵器,但在古代战争中,却基本属于“装饰性”而不是实战兵器,实战普及程度远不如刀,充其量就是将官们拿来撑场面的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武侠小说的侠客们面对的主要是武林,假想敌都是不穿铠甲的对手 。对于无丝毫防御装备的对手,锋利轻快的剑可发挥最大的威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但在战场上,士兵都身穿铠甲,这就大大减弱了剑的实战威 力 。
剑在实战中担任主角,我印象中仅有的一次要追溯到勾践、夫差吴越争霸的时代 。据说,在吴越战争中,剑的优劣曾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就有了干将莫邪的传说 。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水网纵横、山峦起伏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吴越一带的作战方式主要为步兵的近身格斗,而剑自然成了战争首选兵器 。
再说说棍,这也是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中的明星兵器,比如武松的哨棒、少林寺的棍僧 。但神奇的是,棍这种更像表演器具的兵器却也曾应用于实战之中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曾著有《剑经》一书,虽名为“剑”,但实际上说的是“棍”法 。俞大猷曾经造访少林寺,走时还带了僧兵到军中效力,让时人没想到的是,少林棍法从木棍升级为铁棍之后,竟然在与日本刀的实战对抗中尽显优势,成了当时俞军的一大王牌 。而据少林寺自己的记载,六百僧兵三次击败数量占明显优势的倭寇,以几十人的微小代价歼敌千余 。
我常常想,是不是因为中国历史记载中对于兵器的极度漠视,才产生了古典和武侠小说中神兵利器的灿烂文明 。这就好比,在宋明理学当道的年代,正是中国古典色情小说《金瓶梅》们最流行的年代 。
【古人打仗其实不用这些兵器!古代人用什么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