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何凭一条锦囊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二 )


孙权成功逃脱后,凌统和甘宁在自己也身受创伤的情况下,杀死数十人后,披甲潜行逃走 。此战,是孙权一生中最屈辱的一战,10万人打七千,不仅输的惨,而且自己也差点被活捉 。能把仗打的这个份,孙权的军事水平真是低到了极点 。来分析一下曹操的这条锦囊妙计 。张辽这个人,“少为郡史,武力过人,”张辽率众归降了曹操后曾不避大险只身到敌营威劝昌郗投降成功,又在败袁绍、攻袁谭、征柳城等大战中屡建功勋,并多次得到曹操的赏识 。曹操把张辽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组织和协调守军的核心作用 。张辽果然不负曹操所望 。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不让李典守城,乐进出战?
看过三国的我们都知道,乐进是个性情如烈火的武将 。曹操称他“每临功战,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 。”为此特封他个雅号叫“冲折将军 。”而李典的性格与乐进不大为同,“典好学问,贵儒雅 。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但他好象与张辽不和)李典年仅35岁就死了,但却得到了长者的美誉,不难看出他是个爱学习,有修养,顾全大局的人 。按常理叫李典守城,乐进出战更加适合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偏偏倒用二人,这不令人费解吗?细细分析一下,这正是曹操用人的超长表现 。在曹操看来,大敌当前,张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是没问题的,李典有“素不与诸将争功”的品格,如见张辽以大局为重,配合张辽也没有问题 。有了这二人的团结和统一,就不愁把乐进带起来了 。如果让乐进出战,很难保证不与张辽争功斗气,如果二人发生争吵李典很难协调,那样三人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这里还隐藏着一层意思:明明应该乐进出战而令其守城,又说乐进“将军”其实是说你乐进如果争着出战,那么三个人的凝聚力会更大,这才是曹操希望的第一方案:如果说乐进不明白这个意思 。老老实实的守护,也是不错的第二方案曹操的一封密信,为三人的团结对敌设了一个“双重保险”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做到万无一失 。
正如曹操所料,张辽见信,率先表态,慷慨激昂的表示决一死战,紧接着附和的就是李典 。《三国志·李典传》是这样写李典的:“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何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三国演义》描绘此战更为神奇:“这一阵杀的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夜不敢蹄”如果说,团结就是力量,那么人和就是战斗力 。这件事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的用人之所长 。曹操果然是“超世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