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一般用什么杀菌剂治疗病害?( 二 )


桃潜隐花叶类病毒病是怎样检验与检疫的?
目前检测主要采用生物学、凝胶电泳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
鉴别寄主:
木本指示植物:生物学方法将待检毒源嫁接到寄主上 , 根据其症状表现来确定类病毒的一种方法 。现在仍作为一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应用于植物类病毒的检测中 。但这种方法周期长 , 费时、费力 , 且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所以 , 不适于类病毒的快速检测 。常用的指示植物为桃树苗(GF305品种)鉴定方法有以下三种:
(1)温室鉴定 。
症状出现时间和严重度 , 因病毒株系不同而异 。潜隐株系一般不产生症状 , 但在某些情况下 , 也有1%的接种株表现出花叶症状 , 病斑主要分布在叶脉附近 。强毒株系则产生较大的黄色病斑 。叶片生长停止 , 出现小而窄的薄叶 。接种30~60d后 , 接种株上出现较强的症状反应 , 叶片卷曲和变红 , 茎干上出现溃疡斑死亡 。有时症状较轻 , 仅叶片卷曲 , 茎干上产生茎痘斑 。

桃树一般用什么杀菌剂治疗病害?

文章插图
(2)交叉保护技术鉴定 。
主要用来检测潜隐株系 。即用GF305作指示植物 , 先在上面嫁接一个待检芽 。两个月之后 , 再接种强毒株系芽 。如果指示植物不表现症状 , 就说明待检芽带有潜隐株系 。
(3)田间鉴定 。
潜隐株系侵染 , 叶片伸展期推迟4~6d , 指示植物仅在接种后第二年开花 。它们也引起叶片扭曲 , 沿主脉产生褪绿斑驳 。果实少而小 , 果核变大 , 成熟期推迟4~6d 。强毒株系侵染 , 5~6月叶片产生褪绿花叶(污斑)或黄叶花叶症状 。1/3的接种树 , 茎干上产生茎痘斑 。
血清学检测:凝胶电泳即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 , 1991;. , 1992) , 是根据类病毒的特殊分子结构来检测类病毒的技术 。这种技术快速、简单且投入少 , 在类病毒检测的早期阶段 , 被广泛地应用并不断完善 。但其精确度较低 , 而且PAGE电泳只能诊断出是待检材料中是否有类病毒的存在 , 不能对类病毒的种类作进一步的鉴定 。电泳法检测的灵敏度不如交叉保护法 。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RT-PCR技术及最近报道的RT-PCR-探针捕捉杂交(也称RT-PCR-酶联免疫反应)等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较为常用的类病毒的检测方法 , 特别是光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射性标记技术的发展 ,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特异性强 , 克服了PAGE电泳的不足 , 但其检测的准确性依赖于模板的质量 , 而类病毒在寄主中含量又较低 , 致使检测结果常存在假阴性的问题 。RT-PCR技术的引入( , 1990;. , 1991; , 1991; , 1992;. , 1994) , 提高了类病毒检测的灵敏度 。等(1999年)曾同时用RT-PCR和核酸分子杂交两种方法检测类病毒 , 发现前者的灵敏度是后者的10~100倍 。但RT-PCR技术存在假阳性的问题 , 而且引物的设计和反应条件也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RT-PCR-探针捕捉杂交技术是RT-PCR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结合 , 综合了二者的优点 , 使检测RT-PCR的扩增产物的灵敏度比传统的凝胶电泳提高了至少100倍 。在杂交中以cRNA探针代替cDNA探针 , 又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